第四章: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看见天国
■ 复活与轮回转世
■ 家庭纽带会因轮回转世而强化, 但会因一生一世而割断
■ 灵性所传教义
. 道成肉身的局限性
. 道成肉身的必要性
1. 耶稣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说:“人说人子是谁?他们说我是谁?”他们回答说:“有人说是施洗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耶稣又问道:“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之神的儿子。”耶稣对他说:“西门,约拿之子,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血肉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马太福音》第 16 章第 13 节至第 17 节;《马可福音》第 8 章第 27 节至第 30 节)
2. 与此同时,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所做的一切事,就游移不定;因为有人说是约翰死里复活;又有人说是以利亚显现;还有人说是古时的一个先知又活了。希律说:“约翰我已经斩了,这却是甚么人?我竟听见他这样的事呢?”就想要见他。(《马可福音》第 6 章第 14 节和第 15 节;《路加福音》第 9 章第 7 节至第 9 节)
3. (变容后)门徒问耶稣说:“文士为何说以利亚必须先来?”耶稣却回答说:“以利亚固然要先来复兴一切。只是我告诉你们,以利亚已经来了,人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这样,他们必使人子死了。”门徒就知道他曾对他们说过施洗约翰。(《马太福音》第 17 章第 10 节至第 13 节;《马可福音》第 9 章第 10 节至第 12 节)
复活与轮回转世4. 轮回转世在犹太教义中即指“复活”之意。只有那些认为万事万物都终于死亡的撒都该人不相信这一理念。与其他许多人一样,犹太人对于这一点并无明确定义,因为他们对于灵魂及其与肉体的联系只有着模糊和不完整的概念。他们相信人死可以复生,但并不清楚何以复生。他们以“复活”一词所表达的含义确切而言更切近于“轮回转世”。实际上,复活的前提是死去的肉体再度重生,而科学已证明这在物质上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组成肉体的元素已历经长时间的分解和吸收。轮回转世则是指灵魂或灵性重新拥有俗世生命,但所化身的新生肉体与前世的肉体并无任何共同之处。故而“复活”一词适用于拉撒路,但不能用在以利亚或其他先知身上。因此,根据他们的信仰,如果施洗约翰是以利亚,那么约翰的肉体就不可能是以利亚的肉体,因为约翰是一个孩子,而他的父母亲是众所周知的。由此一来,约翰有可能是以利亚的
轮回转世,而非
复活。
5. 有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这人夜里来见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
尼哥底母问耶稣:“人老了,怎能重生呢?他能再次进入母亲的子宫,重生吗?”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人若不是从水和灵重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不要惊讶于我对你说的,你必须重生。灵随自己的意思吹过,你的心听见它的声音,你却不晓得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灵生的,也是如此。”
尼哥底母问他说:“怎能有这事呢?”耶稣回答说:“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约翰福音》第 3 章第 1 节至第 12 节)
6. 认为施洗约翰是以利亚,以及先知可以在地球上重生的思想在《福音书》的许多章节中均有体现,尤其是上文所提及的章节(第 1 节至第 3 节)。如果这一理念是错误的,耶稣就不会在与其他众多人做斗争时不对这一理念进行抨击。相反,他以自己所有的权威认可了这一信仰,并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和必要条件,因为他说:“若不重生,就不能看见天国。”他坚持补充道:“不要惊讶于我对你说的,你必须重生。”
7. 对于“人若不是从水和灵重生的”这一表述,有人曾将其解释为通过圣洗之水获得重生,然而其原文本是“若不是从水和灵重生的”,有的译本中将“灵”一词换为了“圣灵”,其含义已有所不同。这一关键理念在《福音书》中的第一版注释中尤为突出,并且终有一天会得到毫无疑问的证实。[1]
8. 为理解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我们还必须特别注意“水”一词所代表的意义,因为这里所使用的并不是它平常的通用意义。
古人对自然科学的认知是极不完善的,因为他们相信地球是由水产生的,故而将水视为生殖繁衍所需的绝对要素。正因如此,《创世纪》中曾写道:“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它在水面上盘旋……诸水之间要有苍穹,将水分为上下……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水要多多
滋生有生命的动物,要有雀鸟飞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
依据这一理念可以看出,水成为了物质自然的象征,正如灵性是智慧自然的象征一样。所以说,“人若不是从水和灵重生的”或者“人若不是在水和灵中重生的”,这样的表述在含义上其实相当于“人若不是以其肉体和灵魂重生的”。这是人们最初对于这些词汇所理解的意义。
这样的解释其实也是有依有据的:“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在这里,耶稣明确地指出了灵与肉体的区别。“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清楚地表明,只有肉体是来自于肉体的,而灵性是独立于肉体的。
9. “灵随自己的意思吹过,你的心听见它的声音,你却不晓得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句话中的“灵”既可以理解为将生命赐于神所愿之人的“神的灵”,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灵魂”。以后一种含义作为解释,“你却不晓得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是说没人知道灵魂过去曾是什么,也没人知道它以后将成为什么。如果灵性或灵魂是与肉体同时创造的,那你肯定知道它从何而来,因为你知道它的起源。无论是哪种情况,这段话都代表着对灵魂先在性原则的圣化,因此也是对多生多世原则的圣化。
10. 从施洗约翰的时候直到现在,天国不断遭受猛烈的攻击,强暴之人企图把它夺去,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你们若肯领受,
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马太福音》第
11 章第 12 节至第 15 节)
11. 假如约翰所说的轮回转世原则可以被严格地解释为一种纯粹神秘的含义,那么《马太福音》中的这段话便另有所指,它显然代表着:“这人
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这里既没有象征,也没有寓言——而是一种绝对肯定的说法。“从施洗约翰的时候直到现在,天国不断遭受猛烈的攻击”,既然施池约翰当时还活着,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耶稣对他们解释道:“你们若肯领受,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因为约翰并非别人,乃是以利亚,故耶稣所指的就是约翰以以利亚之名活着的时候。“直到现在,天国不断遭受猛烈的攻击”,这句话暗指《摩西律法》的残暴,其命令消灭异教徒以赢得应许之地,即希伯来人的天堂,而依据新的律法,天堂是由仁慈和善良主导的。
耶稣还说道:“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耶稣经常重复这句话,它清楚地表明,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理解某些真理。
12. “你们那些被杀之人,
将会复活。在我周围被杀之人,将会复活。睡在尘埃的啊,要醒起歌颂神!因降在你们身上的甘露是光的甘露,又因你们要毁灭大地和巨人王国。”(《以塞亚书》第 26 章第 19 节)
13. 以赛亚的这段话也相当明确:“你们那些被杀之人,
将会复活。”假如先知所指的是灵性生命,他想说那些已死之人的灵性并未死亡,那么他会说:“仍然活着”,而非“将会复活”。从灵性意义而言,这些话是矛盾的,因为其暗示着灵魂生命的中断。然而,从
道德重生意义而言,这是对永恒惩罚的否认,因为其在原则上认为所有死去之人都会复活。
14. “然而人一旦死亡,肉体便与灵性分离,他既已气绝,又会变成什么呢?人若死了岂
能再活?在这场战争中,我只要在我一切争战的日子,等我被改变的时候来到。”(《约伯记》第 14 章第 10 节和第 14 节,翻译:勒梅特·德·萨西)
人一旦死亡,便会失去所有力量而消灭,他此后又会在何处?人若死了,
还能再活吗?我是否要在我抗争的所有日子,等待某种转变到来的时候?(等同于奥斯特瓦尔德的新教译本)
人死了,会永生。在我的俗世生命结束时,我将等待,因为
我会再次回归。(等同于希腊教会版本)[a]
15. 多生多世原则在这三个版本中均得到了明确体现。我们不能假定约伯谈论的是通过圣洗之水获得重生,他当然并不知道这一点。“但若死了岂能再活?”可死而复生
一次,则意味着可死而
复生多次。如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那么希腊教会的版本则表述得更为清晰。“在我的
俗世生命结束时,我将等待,因为
我会再次回归”,这其实是指我会再次拥有俗世生命。这就好比有人说:“我要离开家,但我会回去。”
“在这场战争中,我只要在我一切争战的日子,
等我被改变的时候来到。”很显然,约伯想要谈论的是他与生活苦难所作的斗争。他会等待自己的改变;意思是指他已经放下了。希腊版本中的“我将等待”似乎特指的是来世,“在我的俗世生命结束时,我将等待,因为我会再次回归。”约伯所言似乎是指自己死后会经历两世之间的间隔时期,并说他会在那里等待自己的回归。
16.因此,毫无疑问,以“复活”之名的轮回转世原则是犹太人的基本信仰之一;耶稣和先知们正式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否认轮回就是否认基督的话。总有一天,他的这番话成为这一观点的权威——正如他的其他许多话一样——人们会不带任何固有成见地接受它。
17. 然而,这种宗教上的权威性在哲学上,即从观察事实得到证据的角度而言,也具有权威性。当一个人想从结果去分析原因时,轮回转世的出现具有绝对的必然性,它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固有条件;即换言之,是一项自然法则。它通过一种物质的结果——暂且这么说 ——来揭示自己,就像一个隐藏的马达通过运动来揭示自己一样。只有轮回转世这一理念才能告诉人类“他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为何会生活在尘世”,并证明生命所呈现的所有无常和所有表面上的不公其实都是合理的。[2]
如果没有灵魂的先在性与多生多世原则,《福音书》中的大多数箴言是难以理解的,也正因如此,才出现了如此矛盾对立的解释。这一原则是还原其真正含义的关键。
家庭纽带会因轮回转世而强化, 但会因一生一世而割断18. 正如某些人所相信的,家庭纽带并不会因轮回转世而遭到破坏,反而会变得更牢固和紧密。而摧毁家庭纽带的,正是与之相反的原则。
在灵性世界中,灵性通过感情、情感共鸣和类似倾向组成团体或家庭。这些灵性喜欢待在一起,会去寻找彼此。道化肉身只会使其暂时分离,因为待灵性重新进入游离状态后,便会像旅行归来的朋友一样再度重聚。甚至,他们往往还能随对方一起转世投身,在同一个家庭或同一个圈子里团聚,共同努力、相互促进。已化身的灵性与未化身的灵性之间仍可通过思想彼此相连。自由者会守护受困者;先进者会扶助落后者。每经一世,他们都会在通往圆满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一步。由于他们的灵性变得更加纯净,不再被自私和激情的阴云困扰,他们对物质的依恋也会越来越少,感情也越发深厚。即便经历无数次的俗世生命,也无损于他们彼此之间的感情。
有一点需要明白的是,我们这里所指的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真情实感,也是能够在肉体消亡后依然延续的唯一情感,因为在俗世世界仅仅通过感官联系在一起的人,他们到了灵性世界是没有理由去寻找彼此的。除了基于灵性的感情,没有什么感情是永恒持久的;基于肉体的感情会随着其产生的根源而消失;而在灵魂永存的灵性世界,这一根源已不复存在。至于那些为了自身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人,他们真的对于彼此没有任何意义——死后便天各一方、形同陌路,无论在天国还是在尘世。
19. 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感情,表明他们在此之前就已经拥有让彼此走到一起的情感共鸣。还有人认为,如果某人的性格、品味和倾向与其近亲之间毫无相似之处,则说明此人并非那个家庭的成员。此言可谓分毫不差。上帝允许格格不入或外来的灵性投生于某个家庭,其目的有二,一是作为灵性的考验,二是为了灵性的进步。邪恶的灵性与善良的灵性接触,并从善良的灵性那里获得关爱,这会让前者逐渐变得更好。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加温和,习惯变得更加纯净,反感之情也随之消失。这样一来,不同种类的灵性之间相互融合,正如人世间种族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一样。
20. 有人担心轮回转世会让亲缘关系无止境地扩展,这其实是一种自私之忧,表明一个人尚缺乏能推及大众的博爱之情。一个有很多孩子的父亲和一个只有一个孩子的父亲,两者对于子女的爱会有多寡之别,亲疏之分吗?不过,自私之人倒是大可安心,因为这种担忧毫无依据。倘若一个人经历了十次轮回转世,这并不是说他在灵性世界会遇到十个父亲、十个母亲、十个妻子,以及一大堆孩子和新的亲戚。在那里,他永远只会与其心之所托、情之所系之人再次相遇,这些人在世间与其有着不同的关系,甚至也有可能是同一种关系。
21.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非轮回转世”理念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一理念不可避免地会否认灵魂的先在性。由于灵魂与肉体同时而生,故两者之间并无先在的联系。它们彼此之间完全陌生。父亲对他的孩子来说只是一个陌生人。家庭之间的亲缘关系就只能被简化为毫无任何灵性联系的肉体亲缘关系。这样一来,一个人再无理由因拥有这样那样显赫的先祖而感到荣耀了。通过轮回转世,祖先与后代可能早已彼此认识,并曾生活在一起,相亲相爱,然后发现彼此又重新团聚,这样会进一步加深他们之间的情感共鸣。
22.所有这些都与过去有关。至于未来,依据非轮回转世所衍生出来的一项基本教义认为,灵魂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它是在经历一生一世之后就已注定了的。命中注定意味着所有进步的终止,因为只要有任何进步,命运就不再是注定的了。他们今生今世生活得好与坏,将决定他们会立即升入天堂还是被打入地狱。“因此,他们即离而永别,无望再聚”,因此父母和孩子,丈夫和妻子,兄弟、姐妹和朋友或将永不能相见。这是家庭纽带最彻底的破裂。
有了轮回转世以及由此而来的进步,彼此关爱之人会在地球和太空中再次相遇团聚,一起靠近上帝。中途迷路之人会延迟自身的进步和幸福,但其并未丧失所有希望。爱他们的人会给予他们帮助、鼓励和支持,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自己深陷的泥潭。总而言之,轮回转世能让化身者与未化身者之间保持持久的凝聚力,从而让感情的纽带变得更加紧密。
23. 综上所述,针对人死之后的未来大致有四种说法:其一,根据唯物主义学说,人死后将归于虚无;其二,根据泛神论学说,人死后将被吸纳于宇宙整体;其三,根据教会的教义,个人有个人的命运,皆上天注定;其四,根据灵性主义学说,个人有个人的未来,且会不断进步。按照前两种说法,人死后家庭纽带破裂,再无相见的希望;第三说法认为,家庭成员有机会再见,但必须处在同一环境中,这个环境可能是地狱,也可能是天堂;由于多生多世与逐渐进步密不可分,所以彼此关爱之人之间拥有一种延续不断的关系,而这正是构成家庭的真正要素。
灵性所传教义
道成肉身的局限性24. 道成肉身有何局限性?
“如果将‘道成肉身’一词理解为包裹灵性的皮囊,考虑到这一皮囊的物质性会随着灵性的净化而逐渐消减,那么就道成肉身本身而言,其并不存在确切的追溯极限。在某些比地球更先进的世界,肉体的致密性更低、重量更轻、情感更超脱,因此也不太容易因人生无常、世事变迁而受到影响。在进化更高的世界,肉体是透明的,几乎呈流体状。它的去物质化程度越来越高,最终与灵性包完全融合。根据其赖以生存的世界,灵性会化身于与这个世界的性质相适应的皮囊中。
灵性包自身会经历连续的蜕变。它会变得越来越空灵虚无,直至完全净化,表现出纯洁灵性所具有的特征。如果某些特殊的世界是专为高度先进的灵性而设置的驿站,那么这里的灵性是不会与欠发达世界的灵性联系的。他们所处的这种超然状态使得他们可以前往任何地方,去完成委派给他们的使命。
如果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这与地球上的情况一样——道成肉身可能始于进化程度较低的世界。它取决于灵性通过自我净化以实现自由解放的快慢程度。
此外,我们还必须了解一个事实,对于处于游离状态,即俗世生命间隔时期的灵性,其境况与其所关联世界的性质是一致的,而这一世界的性质又与其进化程度密不可分;在游离状态下,灵性的幸福与否,自由与否和开化与否,取决于其自身的去物质化程度。(圣·路易斯,巴黎,1859 年)
道成肉身的必要性25. 道成肉身是一种惩罚吗?只有有罪的灵性才需要道成肉身吗?
灵性唯有历经俗世生命,才有可能在肉体的作用下,完成上帝托付给他们的安排。这对他们而言是必要的,因为他们可以藉由其不得不为之事,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上帝是无上公正的,他必须平等对待所有子民;为此,他赐予了他们同样的起点、同样的资质、
同样的义务以及同样的行动自由。任何特权都是一种偏向,任何偏向都是不公正的。不过,对于所有灵性而言,道成肉身只是个短暂的状态。这是上帝在他们投生之时派遣给他们的一项任务,作为对其自由意志的第一道考验。越是急切地想要完成这项任务的人,他们在最初阶段所经历的痛苦就越小,并且能更快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相反,若是他们滥用上帝赐予的自由,便会延迟自己的进步;正因如此,他们的固执已见可能会要求他们无限地增加其轮回转世的次数,自此,轮回转世也变成了一种惩罚。(圣·路易斯,巴黎,1859 年)
26.
注释:我们不妨进行一个粗略比较,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别。一个学生只有在经过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之后,才能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无论其需要完成哪种工作,这些课程都是帮助学生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非对他们的惩罚。勤奋的学生可以缩短学习时间,遇到的困难也会相对较少。然而,对于那些因粗心大意和懒惰懈怠而不得不复读某些课程的学生而言,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他们所受到的惩罚并不是来自于课堂作业本身,而是必须重新完成同一件工作的义务。
这一情况同样适用于地球上的人类。对于原始的灵性,其灵性生命尚处在萌芽阶段,道成肉身只是发展其智力水平的一种手段。然而,对于已受过良好教育且道德感已得到极大提升的人而言,如在应竟之时未能达成目标,则必须重新经历俗世生命的痛苦,这便是一种惩罚,因为他们必须在等级较低的不幸世界停留更长时间。另一方面,那些为自身的道德进步而积极努力之人不仅可以缩短肉体化身的时间,还有可能一下子跨越中间等级,直接进入高度进化的世界。
灵性在同一个星球上是否只能投生一次?他们是否需要在不同的领域完成多生多世的经历?只有当世间所有人都处于相同的智力和道德水平时,这一观点才站得住脚。原始个体与文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表明从前者进化到后者须历经多个等级的提升。此外,道成肉身还须以达成有益的目标为宗旨。然而,对于夭折的儿童而言,转瞬即逝的化身有何用处呢?如既不利己,也不利人,这便是他们当遭的罪,应受的苦。上帝律法拥有无上智慧,上帝不做任何无用之事。让灵性在同一星球上轮回转世,上帝旨在让灵性再度相遇,从而使其有机会修正彼此所犯的罪过。上帝还希望他们能藉由其先前的关系,建立起灵性上的家庭纽带联系,并使团结、友爱和平等原则成为一项自然法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奥斯特瓦尔德的译本与原文一致。原文为:“若不是从水和灵重生的”;萨西的译文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重生的”;拉梅奈的译文亦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重生的”。——作者按。
[2] 关于轮回转世学说的发展演变,请参见亚兰·卡甸所著《灵性之书》第四章、第五章和第二章“什么是灵性主义?”,以及佩扎尼所著的《多生多世》。——法国出版商注。
[a] 由于卡甸引述了三个历史译本,我们已经根据其原文形式进行了修辞润色,以使三者在语义上尽可能地贴近。——译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