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父母胜过爱基督之人1. 有很多人与耶稣同行着,他转过身对他们说:“到我这里来的人,如果爱我不能胜过爱他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甚至自己的生命,那么,他就不能做我的门徒;不肯背着他的十字架跟随我的人也不能做我的门徒;同样,如果你们有谁不能放弃他拥有的财产,就不能成为我的门徒。”(《路加福音》第 14 章第 25 节至第 27 节和第 33 节)
2. 爱父母胜过爱我的人不配做我的门徒;爱子女胜过爱我的人也不配做我的门徒。 (《马太福音》第 10 章第 37 节)
3. 尽管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基督所说的某些话的确听上去非常奇怪,以致于人们会本能地排斥其字面含义;虽然如此,基督教义的崇高性却并未因此受到任何损害。由于这些话是在基督死后记录下来的——没有任何一本《福音书》是在基督生前所著,所以人们可能更倾向于认为,这些话未能很好地表述基督的思想,或者其可信度不高,基督的原意很有可能因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而遭到了篡改。哪怕只错了一次,就足以使同样的错误在后续版本中反复出现,这样的案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例如,在路加的这段经文中:“到我这里来的人,如果爱我不能胜过爱他的父母……”,原文本来使用了“恨”一词,但没有任何人会将这个“恨”字归结到耶稣身上,所以争论这一点本身毫无意义,更遑论为其合理性辩护了。首先要知道的是,耶稣是否真的说过这么一个词,如果确有其事,那就必须根据耶稣使用的语言来判定这个词是否和我们认为的意思一样。在约翰的这段经文里:“那些
憎恶世上自己生命的人,则会保守生命到永生”,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肯定不同于我们为其附加的含义。
希伯来语的词汇并不丰富,一词多义的情况比比皆是。以“创世纪”一词为例,它既可以指创世的各个阶段,也可用于表示一个昼夜轮转的特定周期;因此,后来的译文中使用了“日”一词,并认为世界是以六个二十四小时为周期运行的。类似的例子还有“骆驼”或\“绳子”(绳子用骆驼毛制成),即在针眼的寓言故事所翻译的“骆驼”一词。(参见第十六章第 2 节)[1]
此外,我们必须考虑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性格特征,这些因素也会对其语言的特殊意义产生影响。如果不这样理解,就会遗失某些词语的真正含义。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时,同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情绪可能出现强弱之分;在一种语言中,某个词可能有侮辱或亵渎之意,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无关紧要,这具体取决于为这个词语附加的思想。即便是在同一种语言中,某些词语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其原有意义。这就是为何严格意义上的直译并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达某种思想,为了准确起见,人们有时必须使用对等词或意译词,而非采用同源词。
此类注释对于《圣经》,尤其是《福音书》的解释特别有用。如果我们不考虑耶稣当时所处的环境,就会习惯性以己度人,从而错误地理解某些表述和事件所蕴含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剔除“恨”一词的现代意义,因为它违背了耶稣教义的基本精神。(参见第十四章第 5 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拉丁语中的“Non odit”以及希腊语中的“και ου μισει”,这几个词都没有“恨”的意思,而是指爱得更少。对于希腊语中“misein”这一动词所表达的含义,耶稣在希伯来语中只能采用这一更为贴体的动词来表达:它的确切意思并不是恨,而是爱得更少,爱得不及其他多,或者不如爱其他一样爱。在叙利亚的方言中[即阿拉姆方言,亦为耶稣母语——译者按],耶稣对于这一词语的使用频繁可能更高,因为其口音更重。这一含义还见于《创世纪》第 29 章第 30 节和第 31 节:“雅各也与拉结同房,并且爱拉结胜似爱利亚,于是又服事了拉班七年。耶和华见利亚失宠(原文作‘被恨’)……”。很明显,这里的真正含义是译文中所表达的“失宠”之意。在希伯来语,尤其是叙利亚语的其他许多段落中,这一动词常被用来表示“不如爱其他一样爱”的意思,如果把它直译为恨,那是一种误解,因为它还有另一个明确含义。此外,《马太福音》的经文中已清除了所有这类容易混淆的疑难之处。—— M·佩扎尼(本注释由卡甸补充——译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