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書 以靈性主義為依託

Allan Kardec

返回菜單
引言

1.本書目的



本《福音書》之內容可劃分成五大部分:基督的日 常行為;奇蹟;預言;教會用於定義其教義之詞彙;以 及道德教義。如果說前面四個部分尚有爭議,那麼最後 一部分則不容置疑。在這神聖的法則面前,懷疑主義者 也不得不屈服認可。它是所有信仰依賴的共同本源,也 是所有宗教高舉的一面旗幟——無論其所信仰為何,因 為它從來就不是宗教爭執的主題,無處不在的宗教爭端 總是源於教理之爭。此外,爭論之時,各教派往往會從 這些道德教義中引經據典,以為自證,因為大多數人看 重的是玄而費解的神秘面紗,而非需要自省改過的道德 本質。尤其於人類而言,最後一部分內容既是適用於生 活方方面面——無論私密行為或是公開場所——的行為 準則,同時也是依據最嚴格之公正建立起來的所有社會 關係所依循的基本原則。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這些道德 教義是通往幸福安樂的正道,能帶人們窺見來世的模 樣。而這也正是編纂本書的唯一宗旨。

每個人都敬仰《福音書》的道德教義;每個人都稱 道其至高無上,認同其不可或缺。然而,許多人之所以 這樣做,不過是相信他人所言,抑或引用幾句陳詞濫調 的格言警句罷了。鮮有人知其全貌,更鮮有人領悟其要 義並能推斷其後果。這在很大程度上歸結於閱讀《福音 書》的困難,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書中內容仍顯晦澀難 懂。寓言故事的修辭手法以及言語間故意透露出的神秘 主義使得大多數人完全是迫於其良心和責任感才去閱讀 《福音書》,正如他們背誦禱文而不解其含義,因而無 法從中受益。如此一來,這些道德原則與看似毫不相關 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支離破碎地散落於文中,極易被人 忽略。人們難以從整體上去領悟這些道德原則的含義, 也難以將這些道德原則作為單獨研究和冥思的物件。

誠然,《福音書》中的道德教義的確附有注釋說 明,然而,在借助現代文學的手法對其進行重新詮釋 時,它們便失去了其樸實無華的初衷,而這正是其吸人 入勝和真實可信的根源。同樣,斷章取義地孤立解讀 《福音書》中的箴言也會削弱其不言而喻的真正要義。 抽離於其所依附的背景環境,摒棄其相關聯的附加資 訊,反而令這些箴言變成了陳詞濫調、老生常談,失去 了自身價值和內在魅力。

為避免此類問題,我們在本書中所收錄之條文,嚴 格來說可以構成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準則,其與教 義並無二致。文中各段保留了有助於拓展主題的所有內 容,而僅僅略去了與主題無關的內容。此外,我們還謹 慎引用了薩西的原版譯文及章節劃分。[a] 這些箴言並非按 照時間順序排列——對於此類著作,這一體例既耗時費 力,亦毫無實益。相反地,我們是按照箴言的性質對其 進行系統分組和分類的,旨在盡可能增強其相互之間的 內在關聯。必要時可通過章節編號的標注與標準分類進 行參考對照。

儘管如此,這些形式上的工作本身而言其實是次要 的。最重要的是要通過解釋那些晦澀難懂的段落,將其 寓意拓展到生活中的不同場景,從而使其變得通俗易 懂、老少皆宜。而我們在嘗試進行這項工作時得到了諸 多善靈的幫助。

無論是《福音書》與《聖經》,還是普通的宗教性 著作,其中的要點大多晦澀難懂,許多甚至由於缺乏解 開其真正含義的鑰匙而顯得有些荒誕可笑。這把鑰匙恰 好藏於靈性主義當中——那些認真研究過靈性主義之人 早已對此確信不疑,以後也定然會有更多人認可這一 點。從古至今,世世代代,靈性主義貫穿始終,無處不 在;其蹤影見諸於各種文字記載,見諸於各派教義信 條,還見諸於各大歷史古蹟。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倘若 靈性主義能打開人類對於來世的嶄新視野,想必也能對 過去的神秘事件做出同樣生動的解釋。

我們增加了不同國家的靈性借由不同靈媒所傳述的 教義,作為對每條戒律的補充。若這些教義來源單一, 或有可能受到個人或環境的影響,然其起源的多樣性恰 恰可以論證靈性四處傳播其教義的事實,說明在這一方 面並非為某個人獨有的特權。[1]

本書具有普世意義;世人皆可從中找到依循基督道 德準則行事之法。此外,靈性主義者還可從中找到更切 合自身的實踐應用。得益於人類與無形世界之間建立起 的永恆聯繫,《福音書》中的法則——靈性四海傳播之 法則——將不再是一紙空文,其將為世人週知,並不斷 鼓勵人們聽從靈性的忠告,身體力行,付諸實踐。靈性 主義之教義是來自天國的聲,在於啟發人類,令其成 為《福音書》的踐行者



2.靈性主義學說的權威性:靈性教義的普遍約束力



假如靈性主義學說純粹只是人類創立的一種理念, 那麼它必然只對思考過這一學說的人具有啟迪意義;而 如今,世上沒有任何人會無憑無據地聲稱自己掌握了絕 對的真理。倘若揭示這一學說的靈性只向一個人顯靈, 那麼這一學說的起源將無從考證,因為大家會顯而易見 地認為,只有接收到靈性之教義的人才會去宣講教義。 此人的至誠之心最多也只能讓周圍的熟人朋友信服;即 便有三五追隨者,也絕不可能感召天下人。

上帝希望通過最迅速最可信的方式將《啟示錄》傳 播給世人,因而派遣了眾多靈性前往人世間擔任口耳相 傳的使者,紛紛在各地顯靈以宣講教義,上帝並未將聆 聽這一教導作為某人獨有的特權。一個人或有可能為他 人所騙,甚至自欺欺人,然而,成千上萬人皆有相同所 見所聞的情況則又另當別論:這是對每個人和所有人的 保證。此外,讓一個人消失或有可能,讓眾多人消失卻 絕無可能;書籍或可燒毀,靈性卻不能;因此,即使天 下書卷皆被焚燒殆盡,也絲毫不會有損這一學說的傳播 起源,因為這一學說並非來自塵世;它四海傳播,無處 不在,故而人人皆可修習,人人皆可分享。即便世人受 而不宣,也總有可知世人而不為世人所知的靈性廣而宣 之。

因此,在現實中,靈性本身就是那些借助無數靈媒 四處宣傳教義的傳播者。假如只有一位傳釋者,無論其 有多麼幸運,靈性主義也難以為人所知;這樣的傳釋 者,無論其社會等級高低貴賤,也難免被眾人抱以成 見;並非每個國家都能接納這樣的人,相反地,能與世 間眾生以及所有教派和所有黨派交流的靈性則早已得到 所有人認可。靈性主義並無國別之分;其獨立於所有特 定教義信條之外,也並非任何社會階級強加推行的結 果,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其往生的親人朋友得到啟 示。唯有如此,方能以友愛感化世間眾生;如不居中而 立,則自身紛擾不斷,而難以撫慰眾生。

靈性所傳之教義的這種普遍性既是靈性主義的力量 所在,也是靈性主義得以迅速傳播的原因所在。一人獨 語,即使借助媒體,要開化眾生,無數百年之功而不可 為;萬人同聲,四海宣揚,廣傳教義,不論先知後聞, 皆無所遺漏。這是如今任何一門其他學說都不具備的優 勢。故靈性主義如為真理,則定然無懼於世人惡意,無 懼於道德革命,亦無懼於外物干擾,因為這些都不會對 靈性造成影響。

然而,靈性主義學說因其特殊地位所享有的優勢還 不僅限於此,其能有效防止學說內部產生任何分裂—— 無論是緣於少數人的野心,還是靈性間的矛盾。此類矛 盾固然是一大障礙,但也並非無藥可治,而是有藥可 醫。

眾所週知,由於能力上的差異,並非所有靈性都能 掌握全部真理;也並非所有靈性都能瞭解某些奧秘;他 們的知識與其淨化程度成正比;普通靈性並不比人類知 道得更多,有的甚至更少;在靈性當中,正如在世人當 中,既不乏自以為是、不懂裝懂的虛偽之輩,亦存在將 個人己見視為真理的理論空談者;總而言之,唯有最高 等級的靈性——即已完全去物質化的靈性,才能真正擺 脫世俗的觀念和偏見。然而,我們也知道,虛偽的靈性 為了宣揚自己的空想理念,往往不惜假借他人之名虛壯 聲勢。這樣一來,針對除道德教義之外的任何事物,每 個靈性所受得的啟示都難以避免地具有其個體特徵,因 而缺乏真實性和可信度;此類啟示只能視為靈性的個人 之見,若輕率地全盤接受抑或視為絕對真理而大肆宣 揚,則有失謹慎。

首先的檢驗無疑是用理性進行檢驗。對於靈性所說 的任何事物,都必須無一例外地進行理性的審視;凡是 有悖普遍常識、嚴格邏輯或確鑿證據的理論,即使其打 著任何大師名家的旗號,也必須予以拒絕。然而,很多 時候,由於個人認知的不足以及世人大多愛將自己的判 斷視為批判真理的唯一依據,這種檢驗往往存在很多缺 失。在此情況下,那些對自己缺乏絕對信心之人會如何 做呢?他們會人云亦云,聽從大多數人的意見。因此, 靈性在向我們傳授教義時,也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因此,檢驗靈性所傳教義的最佳方法就是看它們之 間是否具有一致性,不過,在某些條件下,還需要對此 一致性進行進一步探究。由某個靈媒向多個靈性提出疑 問進行求證的方式是最靠不住的。很顯然,靈媒一旦失 去心智或受到了某個虛偽靈性的擺弄,那麼這個靈性就 很有可能會借用不同的化名對靈媒說出同樣的話;因 此,單靠以某個靈性主義者為中心的多個靈媒來進行檢 驗並不一定能夠保證真正的一致性,因為這些靈媒也有 可能受到同樣的影響。

唯一可以真正檢驗靈性所傳教義真偽的方法,是看 眾多遍佈各地且互不相識的靈媒自發傳授的啟示之間是 否存在整體一致性

有一點需要明白的是,我們在這裡討論的並非那些 無甚要緊的交流,而是涉及靈性主義學說之原則的交 流。經驗表明,凡新理論問世,總會以同樣方式同時在 各地自發傳播,即便形式上有差異,至少在本質上也是 如此。因此,假如某個靈性根據自己的思想形成了某種 有悖真理的奇談異論,那麼除非這一理論能得到各地回 應、八方印證,否則肯定會受到侷限繼而被推翻。這 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靈性主義誕生之初曾出現過許多 有失偏頗的理論,而這些理論無一例外都敗在了這種一 致性上,每個人在試圖用自己的方式來解釋這一現象 時,鮮少有人真正理解到支配有形世界和無形世界間相 互關係的法則。

這正是我們在創立靈性主義學說的原理時所依據的 基礎;並非因為它與我們自以為真理的想法一致;我們 從未將自己視為真理的最高仲裁者,也從未對任何人宣 稱:“你得相信這件事情,因為這是我們告訴你的。” 在我們看來,我們的觀點也無非是一個既有可能正確, 亦有可能錯誤的個人觀點,因為我們並不見得比其他人 更加可靠無誤。這也並非因為我們所接受的教義是絕對 真理,而是因為它得到了一致認可。

這是基於我們曾與散佈於世界各地的成千上萬個真 正的靈性主義者中心交流過,更是基於我們根據這種一 致性對這一學說理論進行了深刻審視;這種審視引導我 們開創了如今的局面,並將繼續指引我們進一步探索靈 性主義的未知領域。為此,在對法國及海外各地的通靈 現象進行了仔細研究後,我們發現了一些極為特別的啟 示,它們呈現出一種新的趨勢,昭示著向前邁出一步的 時候到了。這些啟示有時會以隱晦之語傳述,因此往往 會被接收者忽視;當然,還有很多人認為他們是唯一接 收到這些啟示之人。孤立地看,這些啟示對我們似乎毫 無意義——它們之所以讓人覺得可信,僅僅是一種巧 合;然而,待日後公諸於眾之時,所有人才會想起來自 己曾經也接到過同樣的教義。這是我們在靈性的指導幫 助下進行研究所觀察到的普遍現象,有助於我們對何事 可為而何事不可為做出判斷。

這是一種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檢驗方式,它能確保靈 性主義未來發展的統一性,亦能推翻所有相互矛盾的理 論。這種普遍性檢驗方式是人們在未來尋求真理將依據 的標準。《靈性之書》和《靈媒之書》之所以能夠成功 奠定靈性主義學說,全在於書中所著之內容皆為靈性藉 由各地靈媒直接傳述之內容。倘若靈性四起反對,競相 否認,無需多時,這兩本著作的命運便會與其他妄想荒 謬的理念一般無異。此時,即便有媒體的支持,也難拯 救其於危難之際;然而,靈性主義得到了靈性的支持, 而靈性的善意極大地彌補了世人的惡意,因而即便不借 助任何媒體,這一理論也能迅速廣泛傳播。因此,所有 來源於靈性或世人的思想,無法經受住這一檢驗——該 檢驗擁有無可爭辯的力量。

因此,我們不妨假設,有的靈性會很樂意取個書 名,然後口述一本與書名含義完全相反的著作;我們甚 至還可以進一步假設,對這一學說懷有敵意和質疑之人 會惡意唆使靈性進行虛假的通靈交流。如果這些著作被 靈性全盤否定,那麼它們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在以 靈性的名義發表任何一種理論之前,我們都需要確保得 到其默許。從個人理論到眾人理論,需要經歷一段從一 至無限的距離。當數百萬來自太空的友好聲音傳入世界 的每個角落,甚至傳入千家萬戶時,所有詆毀者的觀點 會對大眾的意見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從這一方面來說, 難道該理論還未得到經驗證實嗎?那些原本想要掃除靈 性主義的出版刊物如今都變成了什麼樣子?迄今為止, 它們當中哪一本書能夠阻止靈性主義向前發展?到目前 為止,人們還從未站在這一角度來考慮過這個問題—— 毫無疑問,這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人人都自顧自地琢 磨,從未信賴過靈性。

此外,一致性原則可以有效防止任何教派為維護自 身利益以及迎合自身需求而對靈性主義做出任何篡改。 任何想要扭轉上天旨意的嘗試都是徒勞,原因很簡單: 靈性會通過其所傳教義的普遍性對任何偏離真理的理論 進行修正。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重要事實:無論誰想要破除陳規 慣例、老舊觀念,無一例外都會引起局部的騷亂和暫時 的紛擾,但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這都不會成為主流。

此外,針對靈性主義學說中至今尚未澄清的要點, 如果靈性所傳授的教義是孤立的,那麼它們就不可能成 為法則,因此也不可能為世人所接受,保留它們,不過 是為了參考而已。

故在發表這類教義時要極為謹慎,如認為確有必 要,當儘量以個人觀點提出,且應對這一必要性加以確 認。除非有人不怕受到膚淺愚笨或草率輕信的指責,否 則在將某一理論作為真理提出之前,務必要反覆求證, 三思謹行。

高度進化的靈性在傳授啟示時是極富智慧的;他們 只會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提出新理論,並在我們能夠理 解更高層次的真理時循序漸進地解答靈性主義學說的重 大問題。這正是他們一開始沒有全盤托出,甚至直到今 天也未傾囊相授的原因,也是他們從未屈服於那些不等 果熟蒂落便急於採摘的急功近利者的原因。對於這些人 而言,促趕天意、逆時而為永遠徒勞無益,因為那樣的 話,真正嚴肅的靈性必然會拒絕助其一臂之力。只不過 輕浮草率的靈性對於真理不甚關心,反而事事都想摻和 染指。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對於過早提出的問題,總會 得到相互矛盾的答案。

上述原理並非由個人理論導致,而是靈性顯靈時不 可避免的結果。顯然,如果一個靈性所言之事與其他地 方成千上萬的靈性所言之事截然相反,那麼很難將一個 或極少數靈性的觀點推定為真理;故一個靈性背離所有 其他靈性宣稱只有自己的觀點才是正確的,這種說法肯 定是不合邏輯的,這一情況與在人間並無什麼不同。真 正明智的靈性如果認為自己對於某一問題未充分瞭解, 絕對不會採用絕對的方式去解答它;他們會聲明自己的 回答僅代表個人觀點,並且會澄清這一回答有待證實確 認。

一個理論,無論其有多偉大、多美妙或多公正,都 不可能從一開始就將所有觀點統一起來。各種觀點之間 的矛盾是理論在發展演變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結果;這種矛盾對於進一步突顯真理必不可少,尤其在理論形 成初期非常有用,因為這樣可以更快釐清和摒除各種錯 誤觀念。因此,對這一方面存在任何擔憂的靈性主義者 大可完全放心。在強大的普遍檢驗標準面前,任何孤立 的主張都會因事物自身的力量而不攻自破。

這並非指其他人所擁護的任何個人觀點,而是指靈 性發出的一致聲音;發現靈性主義正統觀念的不是哪一 個人——也並非除我們之外的任何其他人;它絕非靈性 隨意強加給某個人的觀點;相反地,它在靈性中具有普 遍性,是靈性聽從上帝旨意,在整個世間傳播的理念; 而這恰好代表了靈性主義學說的本質特徵——力量和權 威。上帝希望為神定法則賦予一個不可動搖的基礎,因 此他並未將其放在某一個人脆弱的肩頭。

強大的阿雷歐帕古斯 [b] 不知陰謀和滿心嫉妒的對 手、教派和國家為何物,在他面前,所有的反對、野心 和個人至高無上的主張都會被踏為齏粉。但凡想要用我 們自己的思想來取代這些至高無上的法令,我們便會自 我瓦解。任何尚存爭議之事只能交由上帝解決——讓異 議者閉嘴,讓相關者解釋——或不予解釋。當一個人或 靈性面對著來自上天的神聖旨意時,他個人的觀點又算 什麼呢?無非是滴水之於滄海,蚊蠅細語之於萬鈞雷霆 罷了。

唯普遍理念——至高無上的審判——具有最終發言 權;它的形成源於所有人的觀點;倘若其中一個觀點是 正確的,那麼它定然會在整個理念中佔據一席之位;反 之,則無立錐之地。這一泛化過程會消除所有個性,最 終擊破人類的傲慢與偏見。

協調統一的過程已然明瞭;因此,在本世紀,所有 不確定的問題都會得到解決,璀璨的光芒也一定會大放 異彩,因為從今以後,一旦時機成熟,萬事俱備,上帝 的使者將遵從其意志發出振聾發聵的強音,從而將所有 人類團結到同一面旗幟之下。與此同時,那些在兩種對 立理論之間搖擺不定之人將找到形成普遍理念的正確方 向。這是一個確切跡象,它代表著絕大多數靈性在通靈 時所站的立場,也表明了這兩種理論中哪一種最終將佔 據上風。




3.歷史事實



為便於理解《福音書》中的某些段落,有必要瞭解 書中一些常用詞彙的含意,以及當時猶太社會的風俗特 徵。由於這些詞彙對我們而言擁有不同的含義,所以常 常被人誤解,進而導致混淆不清。另一方面,弄懂這些 詞彙的含義有助於理解某些乍一看讓人覺得離奇怪異的 箴言所蘊含的真正寓意。

撒瑪利亞人:在十大部落分裂以後,撒瑪利亞成為 了以色列異見者王國的首都。在羅馬人的統治下,撒瑪 利亞曾多次遭到破壞和重建,這裡既是撒瑪利亞的行政 所在地,同時也是巴勒斯坦的四大地區之一。被稱為 “希律大帝”的希律王曾用華麗的紀念碑裝飾撒瑪利 亞 , 且為了取悅奧古斯都 , 將其命名為奧古斯塔 (Augusta),希臘語為“色巴斯”(Sebaste)。

撒瑪利亞人與猶大國王之間的戰爭幾乎從未停息 過。自分裂以來,這兩個民族之間就一直存在著一種深 刻的厭惡情緒,彼此也切斷了雙方之間的所有關係。為 進一步加劇分裂,以及阻止人們前往耶路撒冷參加宗教 節日的慶祝活動,撒瑪利亞人修建了自己的廟宇,並採 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們只認可包含了《摩西律法》 的《摩西五經》,卻拒不承認在此之後所出的其他任何 書藉。他們的宗教著作採用最古老的希伯來文字書寫。 由於被正統的猶太人視為異教徒,他們經常受到鄙視、 詛咒和迫害。儘管這兩個民族的信仰有著相同的起源, 但兩者的對立使得他們只看到了宗教理念的分歧。撒瑪 利亞人是那個時代的新教徒

時至今日,仍有一部分撒瑪利亞人生活在中東的某 些地區,尤其是納布盧斯和雅法。他們比其他猶太人更 加嚴格地信奉《摩西律法》,且只與自己的族人通婚。

拿撒勒人
:該名詞是指一支依據古代律法宣誓,要 一生一世、時時刻刻讓自己保持純潔的猶太人。他們奉 行節欲、戒酒和蓄髮的習俗。參孫、撒母耳和施洗約翰 均為拿撒勒人。

猶太人將這一名詞給了第一個基督徒,暗指拿撒勒 的耶穌。

該名稱同時也指在基督紀元最初幾個世紀出現的一 個異端教派,該教派與以比諾派一樣,其信奉的原則融 合了《摩西律法》的教義和基督教教義。該教派消亡的 時間為西元四世紀。

稅吏:在古羅馬,該名詞是指公共稅收的租契持有 人。他們專門負責徵收羅馬以及帝國其他轄區的各種賦 稅。其類似於法國舊制中的收稅官,某些地區至今仍保 留著這一職位。稅吏們所冒的風險使得大多數人對他們 經常搜刮得來的財富視而不見,這些財富對於許多人而 言就是徵稅和可恥盈利的產物。稅吏一詞後來擴展為所 有的公共資金管理負責人及其下級代理。如今,這一詞 彙已具有一定的貶義,意指缺乏商業操守的金融家和經 紀人。人們有時會說“像稅吏一樣貪婪”或是“像稅吏 一樣富有”,實際指的是不義之財。

在羅馬人的統治下,最讓猶太人難以接受的就是稅 收,因為稅收被認為是有違律法的,這最大程度地激怒 了猶太人,引發了多次起義,最後演變為宗教問題。在 戈蘭人猶大的領導下,甚至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強大的政 黨,其信奉的原則就拒絕納稅。因而,猶太人鄙視稅 收,並因此鄙視所有負責收稅之人。他們憎惡各類稅 吏,其中還不乏體面之人,但由於所從事的職業,稅吏 以及與稅吏有關的所有人都會受到鄙視。傑出的猶太人 認為,與稅吏保持任何密切關係都有可能對自己造成危 害。

收稅員:這一名詞是指負責在城門口徵收關稅的低 等級收稅員。其職能大致相當於海關官員或收費員。他 們忍受著人們對於所有稅吏的憎惡之情。這就是為何在 《福音書》中我們會發現稅吏 一詞往往與罪人 聯繫在一 起。這一標籤並不僅僅意味著放縱或不體面之人。這是 一種蔑視,與志趣不投的夥伴,即不值得和正派人士混 為一談之人同義。

法利賽人(來自希伯來語 parasch,意為分裂、分 離):他們創立了作為猶太神學重要組成部分的聖傳, 包括彙編了用於闡述聖經的連續釋文,並將其列入教 條。在學者當中,聖傳總會引起無休無止的爭論,其中 最常見的就是關於語彙或形式的簡單問題,類似於中世 紀的神學爭論和經院哲學的微妙之處。這一切導致了不 同教派的成立,每個教派都聲稱自己掌握了唯一的真 理,而且無一例外地,各教派之間都相互憎惡、相互仇 恨。

在這些教派中,最有影響力的是法利賽人,其首領 為希勒爾。他是一位猶太學者,出生於巴比倫,是一所 著名神學院的創始人,而這所神學院只傳授起源於聖經 的信仰。法利賽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 180 至 200 年。法利賽人在希耳迦諾、大祭司、猶太國王、亞利士 多布呂、亞蘭王亞歷山大等人的統治時期經常遭受迫 害。不過,在亞歷山大恢復了他們的榮譽和資產之後, 他們重新獲得了權力,直到西元 70 年耶路撒冷衰敗沒 落該教派才因猶太人的流散而最終消失。

法利賽人在宗教爭論中表現得十分積極。他們卑屈 地遵循形式上的朝拜習俗和儀式,狂熱地追求改變宗教 信仰,反對任何有新思想之人,假裝非常嚴格地恪守教 義。然而,在謹小慎微的忠誠背後,他們隱藏著放蕩的 習慣與極度的傲慢,而且最重要的是,擁有強烈的掌控 欲。對他們而言,宗教更像是一種晉升手段,而非真正 信仰的目標。他們道貌岸然,徒有其表。儘管如此,法 利賽人在世人眼中卻一直是神聖的,他們對世人產生了 巨大的影響。這也是他們能在耶路撒冷發展得如此強大 的原因所在。

他們相信——或者至少聲稱相信——上帝、靈魂的 不朽、永恆的懲罰和死人的復活(參見第四章第四 節)。耶穌最珍視純樸和心靈的品質,就律法而言,他 更注重賦予生命的靈性甚於殺死生命的文字,他的使 命就是要不遺餘力地揭露法利賽人的虛偽,並與他們勢 不兩立。正因為這一緣故,法利賽人聯合祭司長,從而 煽動百姓攻擊耶穌,最後將其殘害至死。

文士:這一名詞最初是指猶太國王的秘書以及猶太 軍隊中的某些負責人,後來則專指向世人傳授和解讀 《摩西律法》的學者。他們與法利賽人可謂“志同道 合”,與後者一樣,也奉行相同的準則,並反對自由思 想家。這正是為何耶穌的責備中也含了他們的原因。

猶太教會堂(來自希臘語 Synagogue,意為集會、聚 集):猶太王國只擁有一座聖殿,即位於耶路撒冷的所 羅門聖殿,盛大的猶太人朝拜典禮便是在這裡舉行。每 逢一年一度的逾越節、獻殿節、住棚節等重要節日,猶 太人都會去聖殿朝拜。耶穌也多次前往耶路撒冷參加此 類場合。其他城市則沒有聖殿,只有猶太人會堂:即指 猶太人在安息日聚集在一起,在長老、文士或神學家的 帶領下進行公共祈禱的建築物。聖書中也記載了關於猶 太人會堂的解釋和評注;人人都可以參加這一聚會;正 因如此,儘管耶穌並非祭司,卻可以在安息日來到會堂 訓導眾人。

在耶路撒冷衰敗沒落以及猶太人開始大流散以後, 這些城市的猶太教會堂便成為了朝拜異教的廟宇。

撒都該人:指西元前 248 年形成的一個猶太教派,得 名於其創始人撒多克Sadoc)。撒都該人不相信靈魂不 朽,不相信復活,也不相信有善良和邪惡的天使。儘管 如此,他們依然相信上帝,但對死後並無期待,他們服 務於上帝只是為了獲得暫時的回報,在他們看來,神的 眷顧是有限的。此外,他們認為追求感官的滿足是生活 的基本目標。至於經文,他們堅持奉讀《摩西五經》的 古經文,既不接受聖傳,也不認可任何釋義。他們把善 行和單純地遵守律法置於外在的敬拜行為之上。他們是 那個時代的唯物主義者、自然神論者和感官主義者。這 一教派的人數很少,但網羅了一些重要人物,成為一個 一直與法利賽人作對的政黨。

愛色尼派:馬加比人在西元前 150 年左右創立的一個 猶太教派。該教派的成員居住在一種修道院中,相互之 間形成了一種道德和宗教的聯繫。他們以和平的風俗和 簡樸的美德而著稱,信奉愛上帝和愛鄰里,相信靈魂不 朽,也相信復活。他們過著獨身生活,譴責奴隸制和戰 爭,擁有共同財產,且從事農業生產。與聲色犬馬、否 認永生的撒都該人以及行為刻板、徒有其表的法利賽人 不同,愛色尼人並未參與分裂其他兩個教派的爭論。他 們的生活方式接近早期的基督徒,他們所宣揚的道德準 則讓一些人相信耶穌在開始履行其公共使命之前就屬於 這一教派。可以肯定的是,耶穌一定知道這個教派,但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他與該教派有任何關聯,任何關於這 方面的文字記載都只是假設。[2]

特拉普提派(來自希臘語 therapeutaitherapeuein, 指服務、照顧,意為上帝的僕人或療癒者):猶太人的 宗派主義者,與基督生活在同一時代,該教派主要創立 於埃及的亞歷山大時期。特拉普提派與埃塞尼派關係密 切,宣揚愛色尼派所信奉的教義,致力於踐行所有美 德。他們吃得極為節儉,過著獨身、沉思和孤獨的生 活,建立起了一個真正的宗教秩序。菲倫是亞歷山大時 期的一位柏拉圖式猶太哲學家,他是首個提到特拉普提 派之人,認為他們是猶太教的一個教派。優西比烏斯、 聖·傑羅姆和其他教會神父則認為他們是基督徒。無論 他們是猶太人還是基督徒,很明顯,就像愛色尼人一 樣,他們成為了猶太教和基督教之間的連結。



4.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基督教思想和靈性主義的先 驅


儘管耶穌肯定是熟悉愛色尼派的,但要說他的教義 源於愛色尼派,而且說他若要生活在另一個環境,肯定 會宣揚其他教義,那就大錯特錯了。偉大的思想從來都 不是突然出現的。站在真理肩上前行之人總有奠基鋪 路、開疆拓土的先驅可以倚仗。直到後來時機成熟,上 帝便派使者前去總結、協調和完成那些分散的要素,最 終將其合而為一。這樣一來,並非橫空出世、從天而降 的思想才能被人們心甘情願意地接受。基督教思想就是 這樣誕生的——早在耶穌與愛色尼派之前的數百年間, 這一思想就已初現端倪,其中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便是 這一思想的主要先驅。

與基督一樣,蘇格拉底本人從未著書立說,或者說 至少沒有著作遺世。與基督一樣,蘇格拉底也是因獲罪 致死,是狂熱教徒的受害者,皆因他攻擊了既定的信 仰,將真正的美德置於虛偽和假象之上;換言之,因為 他反對宗教偏見。耶穌生前曾被法利賽人以宣揚自己的 教義令世人墮落的罪名指控,同樣,蘇格拉底生前也 受到過法利賽人的指控——因為該教派存續了很長時間 ——其罪名是借宣揚上帝的統一性、靈魂不朽和來世等 宗教信仰腐蝕青年。正如我們只能通過其門徒的著作瞭 解耶穌的教義一樣,我們也只能通過其門徒柏拉圖的著 作瞭解蘇格拉底的教義。我們認為有必要在這裡總結一 下最突出的要點,以證明其與基督教的原則是一致的。

對於那些認為這樣的類比是對基督的一種褻瀆,並 聲稱異教徒的學說與基督的教義之間根本不可能有相似 性之人,我們要指出的是,蘇格拉底的學說並非異教徒 的學說,因為它的目的是反對異教信仰;耶穌的教義比 蘇格拉底的學說更純淨、更完整,即使兩相對比,也無 損於前者,而且也並不會削弱基督神聖使命的偉大性; 此外,我們所討論的也是一個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人 類已進入到了一個綻放光芒、大放異彩的時代;時機已 然成熟,是時候面對這一現實了——對那些不敢睜眼看 世界之人而言更是如此。事到如今,我們應當站在一個 全面的角度和更高的層次來審視問題,而且不應再從瑣 碎和狹隘的角度來看待教派和階級的利益。

此外,如果這些引文能夠證明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曾 預見到基督教的思想,那麼從他們的學說中也應當可以 找到靈性主義的基本原則。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學說概述


、人是靈魂的化身。在化身之前,靈魂以原始狀態的 形式與真、善、美的思想結合在一起。化身之時,靈魂與思想 分離,並保留過去的記憶它所經歷的折磨在程度上取決於 想要返回的欲望。

當時還無人能清晰地闡明智慧本源和物質本源之間 的區別和獨立性。此外,這裡提出了靈魂具有先在性, 靈魂對於它所期待的另一個世界保留著一種模糊的直 覺,在脫離肉體之後,靈魂仍能存活,它會離開靈性世 界去轉世輪迴,死後又重新進入靈性世界;簡而言之, 這可以說是墮落天使教義的萌芽。

、靈魂會四處遊蕩,在借用肉體考慮事物時,靈魂會 變得迷茫。它會感到頭暈,好像喝醉了一樣,因為它所關聯的 事物在性質上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每當靈魂自省時,便會 看到其純潔、永恆和不朽的本質,恢復其本性,並盡可能地保 留這一關聯。靈魂與永恆不變的事物結合在一起會令其迷途知 返、懸崖勒馬,而靈魂的這一狀態就是所謂的智慧

因此,人類以世俗的方式和唯物主義的觀點自下而 上地思考事物時,難免會自欺欺人。為了對事物進行正 確的評估,有必要從靈性的角度,自上而下地看待事 物。為此,真正的智者必須通過某種方式將靈魂與肉體 分離,這樣才能用靈魂的眼睛去觀察事物。這正是靈性 主義主張的觀點。(參見第二章第五節)

、在我們擁有凡身肉體時,只要靈魂還沉迷於這種墮 落的狀態,我們就永遠無法擁有我們想要的:真理。事實上, 凡身肉體會帶給我們無限障礙,因為它需要我們時刻關照。而 且,它會讓我們充滿執念、欲望、恐懼、無數的幻想和無數的 傻念頭,因此,沉迷於肉體,哪怕是一瞬間,也是不明智的。 然而,鑒於我們無法在靈魂與肉體結合時完全瞭解任何事物, 那麼只會有兩種結果:要麼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真相,要麼我們 只有在死後才會知道真相。只有從肉體的瘋狂中解脫出來,我 們才能——希望如此——與同樣獲得自由的個體進行交流,才 能自己看清事物的本質。正因如此,真正的哲學家常抱著赴死 之心,而無懼於死亡。(參見《天堂與地獄》第一冊第二章和 第二冊第一章)

這裡闡述了靈魂的官能會被肉體的官能掩蓋,以及 靈魂在死後會擁有更強大的能力。但這僅適用於蒙上天 關照的已淨化的靈魂;不純潔的靈魂並非如此。

、在此狀態下,不純潔的靈魂會變得頹喪,並因為對 無形和非物質世界的恐懼而再次墮入有形世界。然後,靈魂 ——據說——會在陵墓和墳墓周圍遊蕩,這些地方有時會出現 可怕的幽靈,其肯定是靈魂的樣子,它們離開了肉體,又未完 全淨化,因而保留了某種物質形態,所以才能被肉眼看到。這 些靈魂稱不上善良,但很可憐,它們被迫在這些地方徘徊,承 受著前世的懲罰;它們還會繼續遊蕩,直至內在欲望變成物質 形式,並將它們引入另一個肉體。然後,它們又會自然而然地 回復到其前世所偏愛的生活習慣。

這裡不僅清楚地闡述了輪迴轉世的原則,還描述了 靈魂在物質控制之下的狀態,其與靈性主義所論證的招 魂過程是一樣的。此外,這裡還說明了靈魂輪迴轉世並 化身為物質肉體是靈魂不純潔的結果,淨化的靈魂是自 由的。靈性主義的觀點並無二致;只是在此基礎之上有 一定的補充,即靈魂在游離狀態下會做出正確決定,它 們會保留之前獲得的知識,並且與前世相比,擁有更少 缺點、更多美德以及更直觀的重生觀念。因此,每一世 都代表著智力和道德的進步。(參見《天堂與地獄》第 二冊示例)

、在我們死後,我們命中所指定的守護神(daimon) 會引領我們前往冥府,所有亡靈都必須聚集在此,接受審判。 在冥府停留足夠長的時間後,靈魂會重新轉世,反覆輪迴。

這裡提出了守護天使或守護靈性,以及在經歷或長 或短的游離狀態後反覆輪迴轉世的觀念。

、守護神充斥著分天辟地的空間;它們是將天地與自 身結合在一起的連結。由於神從來不與世人直接溝通,因此會 通過神指派的守護神與世人交流——無論是醒著還是在睡夢 中。

“守護神”(daimon)一詞起源於 demon,其在古 代並無現在所指的邪惡之義。它並不專指邪惡的生物, 而是泛指所有靈性,其中包括被稱為神的高度進化的靈 性,以及進化程度較低的靈性,即直接與人類交流的魔 鬼。靈性主義還認為靈性生活在太空中;上帝只會以委 派傳遞神聖意志的純潔靈性作為仲介與人類溝通;無論 是清醒狀態和睡眠狀態,靈性都可以與人類交流。用 “靈性”一詞代替“守護神”,就是靈性主義學說;用 “天使”一詞代替“守護神”,便是基督教教義。

、哲學家們長時間的出神入定(如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所理解的那樣)是更注重對靈魂的關注甚於對生命的關注。從 永恆的角度來看,生命只是一個瞬間。如果靈魂是不朽的,那 麼以永生的眼光來生活豈不明智?

在這一點上,基督教和靈性主義所宣揚的一樣。

、如果靈魂是非物質的,那麼在這一世結束之後,它 就必須進入一個同樣無形的非物質世界,就像肉體在分解後重 新變為物質一樣。最重要的是,要區分清楚真正達到非物質狀 態的純潔靈魂——它們與上帝一樣,用知識和思想滋養自己 ——以及那些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物質雜質污染的靈魂——這 些雜質會阻礙靈魂一心向神,使其羈留於塵世之旅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完美理解了 靈魂去物質化的不同程度。他們堅持認為有各種各樣的 情況會導致靈魂淨化程度的高或低。他們所言是基於直 覺,而靈性主義則通過發生在我們眼前的無數例子對此 進行了證明。(參見《天堂與地獄》第二冊)

、如果死亡是一個人的徹底毀滅,那麼對於邪惡之人 而言,這將是一個莫大的好處,因為他們死後可以立刻從肉 體、靈魂和罪惡中解脫出來。只有那些用適當的裝飾,而非不 恰當的裝飾來美化自己靈魂之人,才能平靜地等待著自己去往 另一個世界的時刻。

換言之,這是指宣稱死後空無一物的唯物主義實際 上是免除了所有最終的道德責任,因而是對罪惡的一種 激勵;這樣一來,邪惡之人反而能從虛無中獲得一切; 只有那些摒棄陋習,用美德充實自己之人,才能平靜地 等待來世的覺醒。通過每天擺在我們面前的例子,靈性 主義向我們揭示了對於邪惡的靈魂來說,從一世到另一 世的通道以及進入來世的入口有多麼痛苦。(參見《天 堂與地獄》第二冊第一章)

十、肉體所受的照顧或所經歷的事故會在其上留下顯著 的痕跡;靈魂也是如此。當靈魂擺脫肉體的束縛時,它身上會 帶有明顯的性格、情感以及此生一舉一動所留下的痕跡。因 此,對於一個人來說,最大的不幸就是帶著一個充滿罪惡的靈 魂去往另一個世界。你看,卡立克利斯,無論是你、波盧克斯 還是戈吉斯都無法證明,當我們發現自己在另一邊時,我們一 定會過著另一種有益的生活。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唯 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寧可遭受不公也不施加迫害;在 面對其他事情時,我們不應當僅僅讓自己表現得道德高尚,而 是應當身體力行地踐行美德。(蘇格拉底在獄中與門徒的對 話)。

這裡又提到了關鍵的一點,即未淨化的靈魂會保留 其在世間擁有的思想、傾向、性格和激情,這一觀點如 今已得到了經驗的證實。箴言有云:寧可遭受不公不施加迫害,這難道不是徹底的基督徒嗎?這與耶穌通 過這個例子表達的思想是一樣的:“如果有人打你的右 臉,將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參見第七章第七節和 第八節)

十一、二者居其一:要麼死亡是絕對的毀滅,要麼死亡 是靈魂到達另一個地方的通道。如果一切都會消亡,那麼死亡 就像我們為數不多的既沒有做夢也沒有自我意識的夜晚一樣。 然而,如果死亡僅僅是易地而居,是與亡者重聚的通道,那麼 與生前的故人再次重逢將是何等幸福之事!我最大的樂趣就是 近距離觀察居住在那裡之人,分辨真正的智者和自以為是的蠢 貨,就像我在這裡所做的一樣。不過,是時候讓我們分開了: 我去死,你們去活。(蘇格拉底對法官所說之話)

根據蘇格拉底的說法,那些曾經生活在世間之人死 後會再次相遇,並認出彼此。靈性主義指出,這種關係 存在著延續性,如此一來,死亡既非生命的中斷,也非 生命的停止,它並非對這種延續性的削減,而是一種轉 變。

假如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能得知五百年後基督的教 義,以及靈性現在向我們傳授的教義,那麼他們就不會 借他辭以言其事了。如果你記得偉大的真理是永恆的, 先進的靈魂在來到塵世之前就已知曉這些真理,那麼這 也就不足為奇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他們那個時代 其他偉大的哲學家都有可能是幫助基督完成神聖使命之 人,他們之所以被選中,正是因為他們比任何人都更能 理解他宣揚的崇高教義;簡言之,如果生在今天,他們 就可能是肩負著向人類傳授這些真理的靈性所化身的偉 人之一。

十二、一個人不應以不公正報復不公正,也不應因受到 他人加害而加害他人。然而,很少有人會接受這一原則,在 這一點上存有分歧之人只會相互鄙視。

這難道不是教導我們不要以惡報惡,且要寬恕我們 敵人的仁慈法則嗎?

十三、觀其果而知其樹。只有通過所產生的結果,才能 對一個行為進行判定:惡果對應惡行;善果對應善行。

箴言有云:“觀其果而知其樹”,這在《福音書》 中反覆出現過多次。

十四、財富是一大危險。所有愛財之人既不愛自己,也 不愛其本性,反而平生只愛身外之物。(參見第十六章)

十五、真正能感動神的既非最美妙的祈禱,也非最華麗 的犧牲,而是一個努力去效仿上帝的道德高尚的靈魂。假如眾 神看重的只是我們的祭品,而非我們的靈魂,那將是一件嚴重 的事情。這樣一來,即使是罪大惡極之人也有可能占盡便宜。 然而,除非他們通過自己的言行來向諸神和所負之人贖罪,否 則這世間將無任何真正的公正和智慧可言。(參見第十章第七 節和第八節)

十六、對於那些愛肉體勝過愛靈魂的平庸情人,我深為 鄙夷。在自然界中,錘煉我們智慧的仁愛無處不在;即使在天 體的運行中,也有仁愛的存在。仁愛以其千變萬化之姿點綴自 然;它著錦衣、披華服,以滿園鮮花、馥鬱芳香裝飾天地。仁 愛給人類以和平,給海以寧靜,疾風遇之而靜,苦痛遇之而 眠。

仁愛,通過手足之誼將人類團結起來——這正是柏 拉圖將博愛作為自然法則的理論。蘇格拉底曾斷言: “愛既不是神,也不是凡人,而是偉大的靈魂”,或者 說是某種掌管著普世之愛的聖靈。而這一思想,在周遭 俗世之人眼中正是他不可饒恕的罪惡。

十七、美德不可教;它是上帝賜給那些擁有它之人的禮 物。

這大概是基督教關於恩典的教義;然而,如果美德 是上帝賜予的禮物,那麼它就是一種恩惠,我們可能會 問為何它未賜予每個人;另一方面,如果它是一份禮 物,那麼擁有它的人就沒有任何功德。對此,靈性主義 闡述得更為明確。它指出,那些擁有美德之人是通過自 己的努力,通過逐漸去掉自身的不完美而獲得美德的。 恩典是上帝賜予世間擁有善意之人,使其可以去惡從善 的力量。


十八、認為自己的缺點比別人少得多,這是我們每個人 的天性。

《福音書》上說:“你看見你鄰居眼中的微塵,卻 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參見第十章第九節和第十 節)

十九、如果說醫生無法醫治大多數疾病,那是因為他們 只治療肉體而不治療靈魂因為整體的狀態不好,任何一 部分都不可能痊癒。

關於靈魂與肉體之間的關係,靈性主義提供了一把 解答的鑰匙,它證明了兩者之間存在著持續的相互作 用。它也因此開闢了一條通向科學的新途徑,通過揭示 某些疾病的真正原因,提供了對抗這些疾病的手段。一 旦科學開始考慮肉體中的靈性因素,就會不那麼容易失 敗了。

二十、所有的人類,從呱呱落地開始,所做的壞事遠比 好事多。

蘇格拉底的這句話觸及了地球為邪惡所支配的嚴重 問題。如果不瞭解世界的多重性以及地球的命運,不瞭 解只有一小部分人類居住在地球,那麼這個問題就無法 得到解答。對此,只有靈性主義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 這一點將在第二章、第三和第五章進行闡述。

二十一、不以不知為知,是一種智慧。

這句話針對的是那些明明一無所知,卻喜歡評頭論 足之人。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的這一觀點進行了補充,他 說:“如果可能,讓我們先試著用文字儘量忠實地反映 事物的原貌;如果不行,也不必對此太過再意;我們不 妨只追求真理。讓我們努力自我修行,而非互相攻 擊。”
對於那些詆毀他們之人,無論出於善意還是惡 意,靈性主義者就該這麼做。如果柏拉圖今天還活著, 他會發現時代雖有不同,世事卻無兩樣,他以前所說的 話,至今也仍適用。蘇格拉底也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 會嘲笑他對靈性的信仰,認為他和他的弟子柏拉圖精神 錯亂。

對於這一理論的印證展現在,蘇格拉底最初被嘲 笑,後來又被指控褻瀆神明,最後被判飲毒堇汁而死。 所有這一切都讓人確信,如果一個偉大的真理與個人利 益和偏見發生了衝突,倘若不經鬥爭,或無人殉道,新 的真理就無法建立起來。


____________________
[1] 誠然,針對每一個主題,除了我們引用的通靈案例外,我們還可以提供我們在 其他城市和靈性主義者中心獲得的大量例證;但首先,我們希望避免千篇一律的不 必要的重複,同時考慮案例所涉及的深度和形式,我們也希望將選擇限定在與本書 內容最為貼合的案例,至於本書未能包含的案例,將待日後另行著書出版。關於靈 媒,我們不願指名道姓;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並未主動要求公開身份,故不宜有所 例外。此外,公開靈媒的姓名並不會為靈性主義者的工作增加任何價值;這不過是 一種虛榮心的滿足,而真正的靈媒對於虛榮心並無興趣。他們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 完全是被動的,故通靈這件事本身並不會增加他們個人的功德,而且他們也清楚, 倘若他們將自己的機械舉動過譽為智力行為的話,那就太幼稚了。——作者按。
[2] 《耶穌之死》,據說為愛色尼派的一位教徒所著,是一本完全虛構的書,其目 的是為了支援某種觀點,書中包含了其現代起源的證明。——作者按。
[a] 亞蘭·卡甸在其著作中一直使用的是勒梅特·德·薩西(Lemaître de Sacy)的 《聖經》傳統法文譯本。針對本書的此次翻譯工作,已根據《聖經》的幾個英文譯 本、法文的《耶路撒冷聖經》、《拉丁文聖經》以及經常採用希臘大楷體的 《聖經》,尤其是《梵蒂岡抄本》等對採用法文原版翻譯的文本進行了比較和對 比。——譯者按。
[b] 阿雷歐帕古斯是古代雅典最高法院所在山丘的名字。——譯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