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你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金錢
■ 富人的救贖 ■ 莫要貪婪 ■ 耶穌住在撒該家裡 ■ 關於為富不仁的寓言 ■ 關於銀幣的寓言 ■ 財富天賜有用;貧富考驗 ■ 貧富不均 ■ 靈性所傳教義 .真正的所有權 .財富的利用 .超然於世俗財物 .財富的傳遞
富人的救贖 1. 你們不能同時服侍兩個主人,你們會恨這個,愛那個; 或者忠誠於一個,輕視另一個,你們不可能同時既侍奉上帝、 又侍奉金錢。(《路加福音》第 16 章第 13 節)
2. 一個年輕人來問耶穌:“好老師,我該做什麼善事才能 得到永生?”耶穌說道:“你為何稱我好呢?只有上帝是好 的!如果你要想得到永生,就必須遵守誡命。”那人問:“遵 守什麼誡命?”耶穌說:“‘不可殺人,不可通姦,不可偷 盜,不可作偽證,要孝敬父母’,還有‘愛人如愛己’。”
年輕人說:“我遵守了所有這些誡命,我還需要做其它的 事嗎?”耶穌回答:“如果你想達到十全十美的地步,那麼去 賣掉你所有的財產,把錢分給窮人,這樣你在天堂就會有財富 了。然後你來跟隨我。”
年輕人聽了這話,就心懷悲傷地走了,因為他很富有。耶 穌對他的門徒們說:“我實話告訴你們吧,富人要進天國真是太難了。是的,我告訴你們,
駱駝鑽過針眼都要比富人進天 國還容易呢。”[1] (《馬太福音》第 19 章第 16 節至第 24 節; 《路加福音》第 18 章第 18 節至第 25 節;《馬可福音》第 10 章第 17 節至第 25 節)
莫要貪婪 3. 此刻,人群中有人對耶穌說:“老師,請吩咐我的兄弟 和我一起分我父親的遺產吧!”但是,耶穌對他說:“你這個 人呀,誰任命我做你們的裁判人或公斷人的呢?”耶穌對他們 說:“你們一定要當心,要免去一切貪婪,因為,即使一個人 擁有的比他所需要的還多,他也不會從他的財產中獲得生命 的。”
耶穌接著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財主,地裡的 莊稼收成非常好,於是他便尋思道:“我沒有足夠的地方去儲 存我的糧食,我該怎麼辦呢?”然後他說:“這是我將要做 的:拆掉我原來的糧倉,再蓋一些更大的,那樣我將把我所有 的糧食和好東西都儲存在那裡,並且我將對自己說:‘我存的 錢糧足夠很多年的,所以,就只管安安逸逸地過日子,盡情地 吃喝玩樂吧!’”但是,上帝對他說:“傻瓜,今晚你的生命 將被奪走,那麼,你準備的東西又歸誰呢?”
“這是為自己積累錢財的人會遇到的事,在上帝的眼裡, 他並不富有。”(《路加福音》第 12 章第 13 節至第 21 節)
耶穌住在撒該家裡 4. 耶穌進了耶利哥,從城裡經過。那裡有一個叫撒該的稅 吏長,非常有錢。他很想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一個人。可是,因 為他身材矮小,所以人群總是擋著他的視線。無奈,他只好跑 到人們前頭,在耶穌將要經過的那條路上,爬上了路邊的一棵 桑樹,以便能夠看到耶穌。耶穌走到那棵樹下時,抬起頭對撒 該說:“撒該,趕快下來吧,我今天要住在你家裡。”於是撒 該趕緊從樹上下來,滿心歡喜地迎接耶穌的到來。人們看到這個情景,就開始抱怨道:“耶穌竟然到罪人家做客!”(參見 《引言》中關於“稅吏”的詞條部分)
撒該垂手直立在耶穌的面前,對主說:“主啊,您看,我 將把我財產的一半分給窮人,如果我騙取了誰的東西的話,我 會多還給他四倍的東西。”耶穌對他說:“今天,拯救光顧了 這所房子,因為這個人也是亞伯拉罕的兒子。因為人子來到這 裡,是要尋找和挽救迷失的人們的。”(《路加福音》第 19 章第 1 節至第 10 節)
關於為富不仁的寓言 5. 從前,有一個富人,每天穿著華麗的衣服,過著奢侈享 樂的生活。有一個名字叫拉撒路的窮人,他渾身生瘡,常常躺 在財主家的大門口。他每天都盼望著用財主桌上掉下來的殘羹 剩飯充饑,甚至連狗都跑過來舔他的瘡。後來,這個可憐的人 死了,天使把他抬到了亞伯拉罕的身邊。然後,那個財主也死 了,並被埋葬,在地獄裡他受著折磨,他抬頭望去,看到了遠 處的亞伯拉罕,還看到了拉撒路站在他的身邊。財主便大喊 道:“我父亞伯拉罕,可憐可憐我吧!請派拉撒路來吧,好讓 他用指頭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吧,因為我在這火焰裡痛苦不 堪!”
但是,亞伯拉罕說:“我的兒子,你要記住,你在生前, 享受了一切美好的事物,而拉撒路卻受盡了苦難。但是,現在 他在這裡舒舒服服的,而你卻在痛苦之中。
“不僅僅如此,而且我們和你們之間有一道深溝,所以, 我這邊想過去的人過不去,你們那邊想過來的人也過不來。”
財主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乞求您,父親,派拉撒路 到我父親家去,因為我有五個兄弟,讓拉撒路告誡他們,以便 將來他們不會到這個受盡折磨的地方來。”但是,亞伯拉罕 說:“他們有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著作,讓你的兄弟去聽從它 們的話吧。”那個財主又說:“不行啊,父亞伯拉罕,如果讓 死人到他們那裡去,他們才會悔改。”亞伯拉罕對他說:“如果他們不聽摩西和先知的教導,即使有人從死裡復活,也不會 使他們信服的。”(《路加福音》第 16 章第 19 節至第 31 節)
關於銀幣的寓言 6. 主就像一個要離家出門旅行的人,他叫來他的奴僕,讓 他們看管他的財產。他根據各人的能力,按比例把財產分給他 們管理。他給第一個奴僕五袋銀幣,給第二個奴僕兩袋銀幣, 給第三個奴僕一袋銀幣,然後出門了。得到五袋銀幣的奴僕立 刻著手工作,用這五袋銀幣賺回了五袋銀幣;同樣,得到兩袋 銀幣的奴僕也賺回兩袋銀幣;但是得到一袋銀幣的奴僕出去在 地上挖了個坑,把主人的錢藏了進去。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主 人回來了,跟他們結帳。得到五袋銀幣的奴僕走到主人面前, 多交上五袋銀幣。他說:“主人,您讓我掌管五袋銀幣,我用 它們賺回了五袋銀幣。”主人對他說:“幹得好!你是個值得 信賴的好奴僕。你在小數量的錢上值得信賴,我會讓你管理更 多的事情,進來和我一起分享快樂吧!”得了兩袋銀子的奴僕 走過來,說:“主人,你讓我掌管兩袋銀幣,我用它們賺回了 兩袋銀幣。”主人對他說:“幹得好!你是個值得信賴的好奴 僕,你在小數量的錢上值得信賴,我會交給你管理更多的事 情,進來和我一起分享快樂吧!”得了一袋銀子的奴僕走過來 說:“我知道您是個苛刻的人,您要在沒有栽種過的地裡收 穫,在沒有播種的田裡收莊稼,我害怕,所以我找了個地方, 把您的銀幣埋在那裡。這就是 你給我的那袋錢。”主人對他 說:“你這個懶惰的惡奴!你知道我在沒有栽種過的地裡收 穫,在沒有播種的田裡收莊稼,那麼你就該把我的錢存進銀 行,這樣在我回來的時候,至少還能得到我的錢生出的利息。 你們把這袋銀子拿走,交給那個掌管十袋銀幣的奴僕。只有充 分利用手中一切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東西,甚至得到比他所 需要的還要多。如果不充分利用自己所有的人,甚至連他所有 的一切也會被拿走。你們把這個沒用的奴僕趕到黑暗裡去,在 那裡人們都將切齒痛哭。”(《馬太福音》第 25 章第 14 節至 第 30 節)
財富天賜有用;貧富考驗 7. 假如單從字面意思去理解耶穌的某些話,有人或許 會以為,財富是擁有財富之人想要獲得救贖的一個不可 逾越的障礙,但事實上這並非耶穌的本意;如此說來, 上帝將財富賜於一人手中,就相等於給了此人一個工 具,讓他不可避免地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而這種想 法顯然有違常理。毫無疑問,財富的確是一個非常令人 難以把握的考驗——它令人嚮往,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 難以言喻的魔力,故與貧窮相比,財富具有更大的危險 性。它是最能觸發傲慢、自私和欲望的誘因動機,也是 最能使人心沉迷於塵世,從而遠離天國的牢固羈絆。有 的人由貧變富,很快便忘記了自己以前的處境,忘記了 那些和自己一起生活之人以及接濟過自己之人,他們變 得麻木不仁、自私自利、虛榮傲慢,這樣的例子實在數 不勝數。然而,儘管財富會讓前路變得艱難,但並不意 味著無路可走,也不意味著財富不能成為善假於物之人 的救贖手段,就好比毒藥如果運用得當,亦可治病救 人。
面對詢問如何才能得到永生的年輕人,耶穌答道 “拋棄所有,然後來跟隨我”。他這番話並不是說只有 傾盡家產,散盡家業,才能憑此獲得救贖;相反地,他 的意思是說,
對世俗財富的依戀是救贖的一大障礙。事 實上,這個年輕人認為自己遵守了幾條誡命,就等於遵 守了律法,所以並不想放棄自己的財富。他對於永生的 渴望尚未達到願意做出這般犧牲的程度。
耶穌向此人提出的是一個決定性的考驗,目的在於 揭示此人的思想核心。從世俗的觀點來看,這個年輕人 無疑是一個非常誠實的人,他不傷害任何人,不誹謗他 的鄰居,既不虛榮也不驕傲,而且孝敬自己的父母。然 而,這還算不上踐行真正的仁慈,因為他的美德尚未達 到自我犧牲的程度。這恰恰是耶穌真正想要說明的問 題。這是“沒有仁慈,就沒有救贖”這一原則的實際應 用。
若單從字面上來理解這些話,難免會得出一個結 論,即財富必須拋棄,因它是來世幸福的阻礙,也是世 間萬惡的根源。此外,產生財富的勞動也當受到譴責。 這無疑是一個荒謬的結論,它只會令人類倒退回原始時 代,而且它本身也違背了作為上帝律法之一的進步法 則。
如果要說財富是諸惡之源,說它會激發各種惡欲, 挑起各種罪行,那麼該受譴責的並不是財富本身,而是 人們對於財富的濫用,正如他們濫用上帝的恩賜一樣。 由於這種濫用,他們使原本對自己極為有用之物反而變 得有害;不過,這也正是地球世界處於低等狀態導致的 結果。如果財富只能產生邪惡,上帝就不會將它放諸世 間。是否能利用財富創造美好的事物,這完全依賴於人 類自身。財富即使不是影響道德進步的直接原因,那也 肯定是推動智力進步的一大重要因素。
事實的真相是,人類肩負著為實現地球的物質進步 而努力勞動的使命,通過對地球的改造和淨化,終有一 天使這裡成為適合全人類居住的世界。為了供養不斷增 長的人口,提高生產力勢在必行。一個國家若生產力低下,便只能到別處另尋出路。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國與 國之間免不了相互打交道,建立聯繫。為了促進這種關 係,必須消除導致各國分裂的有形障礙,加速國與國之 間的交流。千百年來,人類世代奮鬥,只為從廣袤的大 地獲取豐富的物產;努力探索科學,只為尋求更安全高 效的生產方式。然而,這些目標的實現無一不需要資 源;需求促使人類創造財富,正如需求驅使人類發現科 學一樣。鑒於這些努力,人類必需從事的活動相應增 加,人類的智力水準隨之提升,這種智力最初主要集中 於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求,日後將幫助人類理解偉大的道 德真理。因為財富是執行這些任務的主要手段,所以沒 有它,就無法從事更多偉大的工作,無法開展更多的活 動,也不會有激勵,不會有研究。因此,我們有充分的 理由相信,財富是推動進步的因素之一。
貧富不均 8. 對於只考慮現世的人而言,貧富不均就是其無法解 決的眾多問題之一。第一個問題在於:為何不能所有人 都一樣富有?之所以不可能人人均富,原因很簡單:
因 為每個人創造財富的智力水準不一樣,進取精神不一 樣,勤勉程度不一樣,或者每個人在固守財富方面的節 儉習慣與前瞻思維不一樣。此外,從數學上可以證明, 如果將財富平均分配,每個人都只能分到最少的微不足 道的一部分;即便進行了這樣的分配,很快也會因為人 類性格和能力的多樣性而打破這一平衡;就算這種分配 具有可能性和持久性,每個人也只能做到勉強度日,這 必然會終結為促進人類進步和福祉而付出的偉大努力;
在每個人都只能勉強度日的情況下,便不會再有迫使人 類進行偉大發現以及投身重要事業的刺激因素。如果上 帝將財富集中在某些地方,那是因為這樣可以實現財富 的擴張,從而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
在接受這一事實時,人們可能會問,為何上帝會將 財富賜予那些無法讓財富結出碩果而為所有人謀利之 人。這正是上帝智慧和良善的又一證明。上帝賦予人類 自由的意志,並希望他們通過自身的經歷懂得區分善 惡,真正做到行善為良,而這一切皆是他們依靠自身努 力和意志的結果。人類無論是向善還是從惡,絕不是宿 命的結果,否則他們就只不過是消極被動、不負責任的 工具,與動物實無二異。財富對於人類而言的確是一種 道德上的考驗;但它同時也是推動進步的一個重要手 段,上帝所希望的並不是靜止不變的財富,而是
不斷滾 動的財富。所有人在某一特定時間都會擁有財富,目的 在於將財富假他們之手來檢驗其能否善用財富。然而, 所有人同時擁有財富的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而且,若 所有人都擁有財富,就沒有人願意去工作,這必將影響 整個地球的進步;所以說,
每個人會輪流擁有財富。
今 天未擁有財富之人,要麼是以前已經擁有,要麼是未來 即將擁有;現在擁有財富之人,明天可能就一無所有 了。有富人也有窮人——因為既然上帝是公正的,那麼 每個人都必須輪流工作。對某些人而言,貧窮是對耐心 和順從的考驗;而對其他人來說,財富是對仁慈和自我 克制的考驗。
有人濫用財富,滿足因其貪婪引發的各種卑鄙的欲 念,這種行為可悲可歎,理應受到譴責。人們或許會問,將財富賜予這些人是否真的展現了上帝的公正。可 以肯定的是,如果人只有一生一世,那麼沒有任何東西 可以證明這種世間財富的分配方式是合理的;但如果我 們不將視野僅僅侷限於現世生活,而是考慮生命的整個 過程,我們就會發現一切事物都保持著一種合理平衡。 故從今往後,窮人再無理由指責上帝或嫉妒富人,富人 也再無理由對窮人幸災樂禍。若有人濫用財富,也並非 通過法令或禁止奢侈的法律來矯正這種錯誤。法律可以 暫時改變一個人的外在,但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內心;這 就是為何這些法律的期限都不長久,而且總是伴隨著愈 發不受約束的反抗行為。邪惡的根源在於自私和傲慢。 當人類依照仁慈律法自我約束,各種各樣的濫用行為也 會自行終止。
靈性所傳教義
真正的所有權 9. 能從這個世界帶走的,才是一個人真正擁有的。來 時所見,去時所留,皆只能享之於有生之時。然而,對 於死後不得不放棄的,他們生前只能享受,而非真正擁 有。那麼,他們真正擁有的是什麼呢?這無關肉體,僅 關乎靈魂:智慧、知識、道德品質。這些皆是一個人生 而帶來,死而帶走之物;無人可以剝奪和掠取,而且這 一切在另一個世界比在這個世界更加有用。一個人離世 之際是否比降生之時更加富有,這完全取決於自己,來 世處境的好壞則倚賴於其所擁有之物。人們離鄉背景, 遠去他國時,總會將在那個國家派得上用場之物裝入行囊,而不會攜帶其他無用之物。所以,對你們的來世亦 當如此,你們要為自己準備好在那裡生活的一切有用之 物。
旅客羈途,借宿於客棧,錢袋充實者,可訂上等好 房;囊中羞澀者,只能訂間差房;身無分文者,便只能 夜宿草垛了。人類進入靈性世界時也是如此:他們在那 裡的位置取決於自身擁有的財產;但這種財產並非以黃 金來衡量。沒人會問他們:“你在世間到底有多少錢? 你生前曾擔任過什麼職位?你曾是王子還是工人?”他 們只會被問道:“你帶了什麼回來?”這裡不認可任何 事物或頭銜的價值,只認可個人擁有的所有美德。因 此,從農耕這方面而言,工人可能比王子更加富有。哪 怕王子聲稱自己在離世之前,已用黃金為自己買了門 票,也是徒勞。他會得到這樣的回答:“這裡的位置不 能買賣,只能靠善行獲得。”在世間,你可以用錢買 地、修房子、建宮殿;但在這裡,一切都必須靠心靈的 品質來換取。你真正具備這些品質嗎?如果具備,那麼 歡迎你,你可以去到最高之處,在那裡盡享幸福;如果 不具備,那你就必須去到最低之處,在那裡得到與你所 有相對應的待遇。(帕斯卡,日內瓦,1860 年)
10. 世間萬物皆屬於上帝,上帝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分 配它們,人類不過是這些財物的管家,是誠信程度和智 力水準不盡相同的管理者。上帝讓某個人擁有財產往往 大有深意,那些認為自己最有資格擁有財富之人,財富 往往會對他們繞道而行。
你或許會說,對於繼承的財富來說,這可以理解, 但是通過勞動獲取的財富就不一樣了。毋庸置疑的是,正義之財,當取之有信。所謂通過正當途徑獲取財富, 即不可以損害他人的利益為代價。若損他人之利,取不 義之財,一分一厘,自有後報。然而,生前憑自身努力 謀取財富,是否就意味死後仍對財富具有支配權呢?將 財富傳於後人,而後人無所事事,坐吃山空,這樣的警 世案例並不少見。這是因為上帝並不想讓財富落於這些 人手中——此乃上天之意,不可違也。一個人生前是否 可以隨心所欲地善用或濫用財富,而無需承擔任何責 任?當然不能。上帝之所以允許人們獲得財富,可能希 望在現世獎賞他們的努力、勇氣和毅力。然而,倘若有 人只是借財富來滿足自己的感官享受或虛榮心,抑或因 手中的財富導致自身的失敗,那麼還不如不要擁有財 富;一手百般斂財,一手散盡家業,辛辛苦苦,卻落得 兩手空空,功德全無。待離開人世之際,上帝會告訴他 們獎賞已賜,別無所期。(M.,守護靈性,布魯塞爾, 1861 年)
財富的利用 11. 你們不可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金錢。金錢能帶 給人目空一切的優越感,讓人縱情聲色、貪戀享樂,多 少愛財如命之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為了獲取財富, 甚至不惜出賣靈魂。你們若是這樣的人,可要牢記這一 點:你們絕不可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金錢!所以,你 若覺得自己被肉體的貪念轄制,就當趕緊擺脫這一枷 鎖,因為公正嚴厲的上帝必會對你說:“我交給你打理 的財富,你究竟對它做了些什麼,你這不忠的管家?你只知道用它來滿足你的個人欲望,卻可曾用它去做過半 點好事?”
那麼,怎樣才是利用財富的最佳方式呢?透過“彼 此相愛”這句話,我們可以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 此語恰好隱含了善用財富的秘密。凡一心關愛他人者, 其一舉一動皆會為上帝所見。善用財富最令神喜悅,慈 善便是其中之一;這並非那種冷漠自私的施捨,不是略 散餘財、薄濟周遭,而是愛意滿滿的仁慈,是主動尋找 不幸之人,使之振作而不羞辱對方。富有的人啊,你們 應當散盡餘財、廣濟蒼生。當多行善事、多多施予,即 使是你們生活的必需之物——因為你們的必需之物乃有 奢侈之嫌。然而,要懂得施之有道,予之有方。不要因 為擔心上當受騙而回絕那些抱怨求助之人;救人如治 病,當尋根究源。首先,要尋求緩解之法;然後多方瞭 解情況,看看工作、勸告甚至友善的態度能否比慈善捐 款更有效。除了施財濟苦,你們還要向世人傳播愛上 帝、愛勞動和愛他人的理念。善用財富,不要讓它成為 你們沉淪墮落的藉口,而要讓它成為你們大行善事、廣 積功德的工具。對於智慧財富的運用也當如金錢財富一 樣。要將你們畢生所學傳於眾人,將仁愛的種子撒播於 世間,待它們結出豐碩的果實。(舍沃羅斯,波爾多, 1861 年)
12. 人的生命如此短暫,而你們心心念念只想追求物 質上的享受,對本應終生倚仗的道德修養給予的重視和 投入的時間卻如此之少,一想到這一點,我總會感到痛 心疾首。有的人看似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旁人就以為 他所做的是關乎人類重大利益的偉業,可大多數情況下,此人只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和虛榮,抑或只 是為了放縱自我。有多少悲傷、憂愁和痛苦是你們自找 的;又有多少個為了發財致富的不眠之夜是根本不必要 的!站在這種盲目無知的高度,一個人因過度迷戀於財 富及其帶來的享樂,哪怕付出艱苦的勞動也在所不惜, 便常常以為自己是一個勇於犧牲、功德無量之人——彷 彿他們實際上是在為別人付出,而非在為自己工作!這 樣的人真是愚蠢之極!難道你真的以為一個人完全不在 乎來世,不在乎每個享受社會生活好處之人對手足情誼 所承擔的責任,只因一己私欲、貪婪或傲慢承受些 煩惱,付出些努力,這一切就會被考慮在內?你所能想 到的,不過是自己的凡身肉體,你那自私自利的內心只 在意自己過得舒不舒服、快不快樂。因為你忽略了一點 ——肉體雖會死亡,靈性卻會永生。那個曾經對你如此 珍視和關懷的主人變成了你的暴君。他對你的靈性頤指 氣使,因為你的靈性早已淪為其奴隸。難道這就是上帝 賜予你此生的目的嗎?(守護靈性,克拉科夫,1861 年)
13. 上帝將財富交到人類手上,人類不過是這些財富 的受託人和管理人,因此,關於人類如何根據其自由意 志對這些財富加以利用,上帝必會對此進行嚴格考量。 所謂濫用,是指只用財富滿足一己私欲;相反地,所謂 善用,是指始終將財富用於助人行善。功德的大小與自 我的犧牲成正比。捐款僅僅是利用財富的方式之一:它 能減輕痛苦,讓人免受饑餓和嚴寒,為無家可歸之人提 供庇護。然而,作為一項同樣迫切和值得稱讚的義務, 就是要從源頭上防止不幸的發生。這正是富甲一方者的首要使命,即借助自己雄厚的財力,更好地推動各種專 案的實施。這些項目不僅能讓人們獲得合法收入,還會 產生積極影響,因為勞動有利於人們思想的進步和尊嚴 的提升,人們會因能夠自食其力而感到自豪;相反地, 單純接受施捨只會讓他們覺得羞辱和丟臉。財富若集於 一人之手,就當如活水之源,灌溉四周,使一方之地得 享豐饒與安樂。哦,你們這照耶和華安排使用錢財的富 足之人哪,你的心必將率先得到慈善之泉的滋潤,消乏 解渴。在這一生中,你將在靈魂上享受到不可言喻的喜 悅,這種喜悅不同於因自私自利而獲得的物質上的喜 悅,那是只會讓人內心空虛的喜悅。你的名字在世間必 受到祝福;當你離開之際,至高無上的主必會像關於錢 幣的寓言故事中所描述的一樣對你說:“你這個值得信 賴的好奴僕,進來和我一起分享快樂吧。”在這個寓言 故事中,那個將主人交給自己看管的錢幣埋在地裡的僕 人不恰恰代表了一個只會讓手中財富變得毫無價值的貪 婪之人的形象嗎?如果說耶穌所講側重於施捨,那是因 為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和那片土地上,人們並不清楚藝 術和工業日後會創造出怎樣的成果,也不知道財富可以 有效地用於社會的整體利益。凡能施予他人的,無論多 少,我都要對他們說:必要之時,可以施捨周濟,但應 儘量轉變為報酬的形式,以便讓人們在接受時不至於感 到羞愧。(芬乃倫,阿爾及爾,1860 年)
超然於世俗財物 14. 我的兄弟姐妹們,我的朋友們,我來這裡是為了 略盡綿薄之力,好助你們在前行的道路上無所畏懼、一往直前。我們彼此虧欠,只有通過靈性和化身之間真誠 的手足情誼才有可能重生。
你們對世俗財物的迷戀是阻礙你們道德與靈性進步 的最大障礙之一。這種迷戀會破壞你們的情感能力,使 你們一心只關注物質。你們不妨捫心自問:財富能帶來 純粹的幸福嗎?難道你們的錢箱裝滿了,內心就不空虛 了嗎?難道花籃下面不是總藏著一條蛇嗎?我理解一個 人通過勤奮和光榮的勞動獲得財富所得到的應有的滿 足;可這種得到上帝認可的自然滿足,全然不同於湮沒 其他所有情感、麻痹內心衝動的迷戀,也全然不同於利 慾薰心的貪婪和揮霍無度的浪費:上帝將仁慈放在這兩 種惡習之間,仁慈是一種聖潔而健全的美德,它教導富 人施捨而不炫耀,讓窮人得到幫助而不會感到卑賤。
無論你的財富繼承於家庭,還是通過自身勞動所 得,有一點永不能忘記:一切皆來自上帝,亦將回歸上 帝。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是屬於你的,甚至連你可憐的肉 體也不屬於你:死亡會剝奪你的生命,就像它會剝奪 所有其他物質財產一樣。你們只是受託人,而非所有者 ——千萬不要自欺欺人。上帝借給你的,你最終是要還 的;而上帝借款的條件是,至少應將盈餘之物施予所需 之人。
你的一個朋友借給你一筆錢。不管你誠信與否,你 都會小心翼翼地還清借款,並對朋友心懷感激。而這, 正是所有富人的處境。上帝便是天國的朋友,他將財富 借給世人;除了仁愛與感恩,他自己別無所求,但他要 求富人對窮人施以援手,因為窮人和富人一樣,都是他 的子民。
上帝託付給你們的財富,激起了你們內心強烈而瘋 狂的貪念。你們是否從未想過,你們對如自身一樣轉瞬 即逝的財富如此迷戀,可總有一天你們要對上帝交給你 們看管之物有所交代?你們是否忘記了,上帝給予你們 財富,其實是賦予了你們在這世間充當慈善部長的神聖 角色,是要讓你們成為智慧的傳播者?若你們僅僅為了 自身利益而濫用上帝交給你們看管之物,你們不就成了 一個不忠的受託人嗎?你們有意忽視自己的職責會導致 怎樣的後果呢?鐵面無情的死亡會扯下你們隱藏的面 紗,迫使你不得不向那個曾經幫助過你們,而此刻卻身 穿法官長袍站在你們面前的朋友做出交代。
在世間,你們所謂的“美德”不過是赤裸裸的自私 自利,所謂的“節儉”和“遠見”不過是無饜和貪婪, 所謂的“慷慨”亦不過是對自己揮霍無度——這種自欺 欺人的粉飾顯然徒勞無益。好比有一家人,父親從不施 財行善,一心只想存錢攢錢,宣稱這樣做是為了將盡可 能多的財產留給自己的孩子,以保他們衣食無憂。我承 認這個人是一個很正直、盡責的父親,這一點無可厚 非。但這自始至終都是指引他的唯一動機嗎?很多時 候,這難道不是他為了讓自己對於世俗財產的迷戀在他 自己和世人眼中看起來具有合理性而在良心上所做的一 種妥協嗎?即便承認他慈父般的愛是唯一的動機,難道 這就是他忘記在上帝面前擁有手足情誼的同胞的理由 嗎?當他已經富足有餘的時候,難道他少留一點財產就 會讓自己的孩子衣食不保嗎?相反地,難道這不是給孩 子真正上了一堂何為自私自利鐵石心腸的課嗎?這難道 不會扼殺孩子對他人的仁愛之心嗎?為人父母者,如果
你們認為這樣做會讓孩子們更加愛你,那就大錯特錯 了。教他們自私自利地對待別人,無異於教他們自私自 利地對待你自己。
那些依靠努力工作和辛勤汗水換取財富的人們常 說,只有自己掙來的錢,才能更充分地認識到它的價 值。這一點千真萬確!那麼,願那些自稱真正懂得金錢 價值之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善為良,他們將比 那些出身富裕卻對勞苦一無所知之人修得更大的功德。 但另一方面,如果這些人記得自己遭受的苦難和付出的 努力,卻仍對窮人自私自利、冷漠無情,那麼他們的罪 過就比別人更大,因為他們既是因個人經歷而深知隱藏 於貧窮背後的悲傷,就更應當心甘情願去救濟他人。
遺憾的是,富人對於財富的迷戀之情往往堪比他們 的虛榮心。在窮人乞求幫助時,不少新晉富豪並不會向 窮人施以援手,而是在他們面前大肆誇耀自己奮鬥的故 事和成功的訣竅,最後拋下一句:“去做我做過的事 吧。”在他們看來,上帝的仁善與自己擁有的財富無 關。這一切全歸功於他們自己。他們的虛榮心蒙蔽了他 們的雙眼,遮蓋了他們的雙耳。儘管他們精明能幹,卻 不明白上帝只需一個字就能讓他們一無所有。
揮霍財富並不等於對世俗財物的超脫,而是粗心大 意和漠不關心。作為這些財產的受託人,人類既沒有權 利揮霍它們,也沒有權利為自身利益而沒收它們。揮霍 不是慷慨,而是自私的一種表現。那些為滿足幻想而揮 金如土之人,對於需要幫助之人卻一毛不拔。超然於世 俗財物在於理解財富具有的真正價值,在於懂得如何將 財富用於幫助他人,而不僅僅是滿足私欲;在於不以犧牲自己來世的利益為代價獲取財富,也在於如果上帝想 要收回,對於失去財富也毫無怨言。若因未曾預見的不 幸而另謀他職,當如是說:“主啊,你已給了我財富, 又拿走了我的財富。願您的意志得以達成。”這才是真 正的超脫。首先,要順從;要相信給了你財富又拿走你 財富的上帝還能將財富重新交還給你。要勇敢地抵禦會 讓你失去力量的沮喪和絕望。永遠不要忘記,上帝每每 讓你遭受打擊,總會在你體驗了最艱辛的考驗後給你安 慰。不過,最重要的是要記住,有的財產遠比世俗財產 具有更大的價值,這種想法有助於超脫塵世。一個人對 某一事物的重視程度越低,他在損失這一事物時就越不 容易受到影響。迷戀世俗財產之人就像孩子,眼裡只能 看到當下。那些沒有這種執念之人就像成年人,他們能 理解救世主的預言:“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能看清 事物最重要的本質。
耶和華吩咐任何人不可隨意拋棄自己的財產,任憑 自己淪落為乞討之人,因為這樣他們就會成為社會的負 擔。這種行為常常被誤解為對塵世財物的超脫,其實, 這不過是自私自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因為它推卸了財 富擁有者所應承擔的責任。上帝將財富賜予那些貌似有 能力為眾生打理財富之人。因此,富人是擁有使命的, 完成這一使命會給他們自身帶來利益和好處。拒絕上帝 賜給你的財富,就等於放棄了你若能妥善管理財富所能 獲得的好處。沒有時當知如何白手起家,擁有時當知如 何善加利用,必要時當知如何犧牲成全,唯有如此,才 算是按主的安排行事。願那些擁有世間巨大財富之人能對自己說:“我的上帝啊,您給我派了一件新的差事; 求您賜我以力量,照您的聖意行事。”
我的朋友們,這就是我想告訴你們的關於超然於塵 世財物的道理。總而言之,就是要知足常樂。你若窮困 潦倒,不要嫉妒富人,因為財富並不是幸福的必要條 件。你若富足殷實,切不可忘記你的財物是別人託你看 管的,你要好好打理這些財物,就好像要認真盤算你的 花銷一樣。不要利用你的財產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和欲 念,也不要做一個不忠的託管人。不要認為你有權僅為 私人用途而處置任何東西,這些只是借款,而非禮物。 你若是無法償還,當初就不該提出要求;要記住:一個 人接濟窮人,就相當於在還他與上帝訂下契約的債。 (拉科代爾,康斯坦丁,1863 年)
財富的傳遞 15. 上帝允許世人在一生中享有財富,而人類僅僅只 是上帝所賜財富的受託人,這一原則是否剝奪了人們將 財富傳遞給後人的權利?
人們死後可將生前享有的一切正當地轉移給他人, 因為這種自由意志所產生的結果始終取決於上帝的意 志,即防止後世子孫坐享其成、不勞而獲的意志。正因 如此,我們才會看到表面勝券在握的財富瞬間灰飛煙滅 的情況。因此,人們想讓自己手上的財富世代相傳的願 望是徒勞的,儘管這並未剝奪其轉移所借之物的權利, 因為上帝在其認為適當時會收回其後世子孫的財富。 (聖·路易士,巴黎,1860 年)
____________________
[1] 這一生動的比喻看似有些牽強附會,因為人們可能看不到駱駝和針眼之間有 何關係。然而,在希伯來語中,“駱駝”和“繩子”是同一個詞。[薩西]譯本 中使用的是前一種含義,而耶穌可能指的是後一種含義。這樣看上去至少更合情 理。——作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