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婚禮宴會的寓言 1. 耶穌再次用寓言對人們說,他說:“天國就好像是一位 為兒子舉行婚宴的國王。他派奴僕去通知已被邀請的人來出席 婚宴,可是他們都不想來。然後,國王又派了一些奴僕去,並 對他們說:‘告訴那些被邀請的人,說我的宴席已經擺好,牛 和肥畜都已宰了,一切準備就緒,快來赴宴吧。’但是被邀請 的客人都不理睬他們,各忙各的。一個人去田裡幹活,另一個 人去做買賣。其他的一些人抓住國王的奴僕,凌辱他們,把他 們殺了。國王勃然大怒,派軍隊殺了那些兇手,燒毀了他們的 城市。
“然後,國王對奴僕們說:‘婚宴已經準備就緒,可是那 些被邀請的人不配出席。你們到街頭去,無論你們碰到誰,都 請他們來赴宴。於是奴僕們到街上去,不分好壞,把他們見到 的人統統請來。宴會廳裡坐滿了客人。
“國王來見賓客。他看到一個人沒穿禮服,就問:‘朋 友,你怎麼連禮服也不穿就來了呢?’那人無言以對。於是國 王對奴僕說:‘把他的手腳綁起來,扔到外邊的黑暗裡去,在 那裡的人們都將切齒痛哭。
被邀請的人很多,被選上的人卻 很少。’”(《馬太福音》第 22 章第 1 節至第 14 節)
2. 懷疑者對於這個看似幼稚天真的寓言抱之一笑,因 為他們不明白為何一場宴會出現這麼多問題,更不明白 為何受邀之人會拒絕參加宴會,甚至於要殺害主人派來 的人。他們認為:“寓言嘛,當然是一種比喻,但即便 如此,也不應超出可信的範圍。”
當人們摒除其外在形式而去尋找其隱含意義時,所 有的比喻和最巧妙的寓言可以說都是如此。耶穌將生活 中最常見的習慣融入了他在故事中所描述人物的風俗和 性格。他所講的寓言故事大多意在向眾生灌輸靈性生命 的理念;這些寓言故事的含義之所以看上去大都晦澀難 懂,不過是因為很少有人能從這一角度進行解讀罷了。
在這個具體的寓言故事中,耶穌將一切皆是喜樂幸 福的天國比作一場宴會。第一批受邀之人,指的是希伯 來人,即上帝最先叫其來瞭解上帝律法之人。主人派去 的僕人指的是先知,先知來是為了勸告希伯來人走上真 正的幸福之路,但他們的話鮮有人聽從,他們的警告也 屢受嘲笑;許多先知甚至像寓言中的僕人一樣慘遭殺 害。以照看田地和買賣為藉口拒絕參加宴會的受邀之 人,象徵著那些沉迷於世俗事物而對天國事物漠不關心 的世人。
當時的猶太人有一個普遍信念,那就是他們的國家 定將獲得凌駕於所有其他民族之上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上帝不是應許亞伯拉罕說,他的子孫要遍滿全地嗎?然 而,他們所信仰的始終停留在物質形式,是一種實際 的、物質的支配。
在基督降臨之前,除了希伯來人,其他民族都是崇 拜偶像和信仰多神教的。倘若有那麼幾個不同凡響之人提出了神性合一的概念,這一概念也只會成為個人的理 論,絕不會被當作基本真理,除非少數幾個人將他們的 知識隱匿於眾生無法理解的神秘面紗之下。希伯來人是 第一個公開信奉一神論的民族。上帝先後派遣了摩西和 耶穌,以期將其神聖律法傳授給希伯來人。自此,星火 燎原,遍及整個世界,它戰勝了異教,並使得亞伯拉罕 的
靈性子孫“如天上的星星一樣多”。儘管猶太人拒絕 盲目崇拜偶像,他們卻忽視了道德律法,只單純地堅持 外在的敬拜儀式。直至罪行滔天、惡貫滿盈,這個國家 最終被征服,並因教派和系別的不同而四分五裂,連聖 殿裡也充斥著懷疑的氣息。就在這時,耶穌出現了。他 被派去是為了提醒世人遵循律法,並為他們打開來世的 新視野。作為
第一批受邀參加普世信仰這一盛大宴會之 人,他們並未聽從天國彌賽亞的話,反而將他處死。所 以,這些人失去了通過主動爭取所應收穫的果實。
然而,要借由這一事件來指責全體民眾,這並不公 正。主要的責任還應歸咎於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前者 傲慢狂熱,後者缺乏信仰,最終導致了亡國的結局。耶 穌將他們比作那些拒絕參加婚宴的受邀之人,並且補充 道:“主人看到這一情況,便命人到街頭去,無論碰 到誰,都請他們來赴宴。”他是想借此對其他所有民族 ——無論信仰異教,還是崇拜偶像——廣而告之,只要 他們相信,就可以取代先前那些受邀之人來參加宴會。
只不過,僅僅受到邀請是不夠的;僅僅打著基督徒 的名號也是不夠的,哪怕已經入席就坐,只等參加天國 的宴會也是不夠的。首先,作為一項明確要求,參加宴 會之人必須穿著禮服,這代表著必須擁有一顆純潔的心靈,且必須按照靈性的指示去踐行律法。這一律法在 “沒有仁慈,就沒有救贖”這句話中得到了充分詮釋。 然而,在所有聆聽過這一神聖之言的人當中,真正遵循 並踐行它的少之又少!值得升入天國之人更可謂寥寥無 幾!這就是為何耶穌會說:
被邀請的人很多,被選上的 人卻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