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孝敬父母
■ 孝順 ■ 誰是我的母親和兄弟? ■ 血肉親緣關係與靈性親緣關係 ■ 靈性所傳教義 .子女的忘恩負義與家庭紐帶關係
1. 你知道上帝的誡命:不可殺人,不可通姦,不可偷盜, 不可作偽證,不可欺詐,要孝敬父母。(《馬可福音》第 10 章第 19 節;《路加福音》第 18 章第 20 節;《馬太福音》第 19 章第 19 節)
2. 你要孝敬父母,使你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 長久居住。(《摩西十誡》,《出埃及記》第 20 章第 12 節)
孝順 3. “孝敬父母”這條誡命是仁愛和愛鄰里這一普遍律 法的結果;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何以愛他 人?只不過,“孝敬”一詞從這一方面而言還有一項附 加義務:孝順。上帝以此指明,一個人愛父母,還必須 對父母尊重、體諒、謙恭和順從,這意味著我們有義務 以更嚴格的方式向父母履行仁慈要求我們為他人所做的 一切。這種責任理所當然地也應延伸到那些取代父母之 人,他們的功德更甚,因為他們的奉獻並非一種義務。 凡是違反這條戒命之人,上帝總會予以嚴厲的懲罰。
孝敬我們的父母不僅需要尊敬他們,還意味著在他 們需要之時為他們提供幫助,在他們年老時承歡膝下, 待奉左右,讓他們頤養天年,天倫永樂。
真正的孝順展現在父母貧乏之際。什麼才算是真正 履行了這條誡命呢?是能讓父母勉強糊口而不至於餓 死,自己不費吹灰之力,卻以為做了件了不起的大事? 還是說,僅僅將父母扔在簡陋無比的屋子裡,讓他們不 至於流落街頭就行了,自己卻獨自過著窮奢極侈的舒適 生活?倘若子女這樣做不是出於惡意,自己也不用以做 家務的形式來換取子女對自己的贍養,這樣的父母甚至 會認為自己是幸運的!難道年老體衰的父母就理應成為 年輕體壯的子女的傭人嗎?有哪一個母親讓尚在襁褓中 的孩子為自己的養育之恩支付過任何報酬?她何嘗計算 過孩子生病時,自己照顧過他們多少次,又何嘗在意過 滿足孩子各種需求時,自己費盡了多少周折?非也!子 女之欠父母,不僅僅在於當供給父母起碼的生活之需, 更在於竭盡所能讓父母感受到照顧與關愛,正如自己兒 時曾經受到父母的照顧與關愛一樣,這是一筆神聖的債 務。唯有這種孝順才會為上帝所悅納。
因此,一個人若不懂得感恩父母在自己幼弱之時給 予自己的幫助,不懂得感恩父母不僅讓自己擁有了健康 的體魄,還讓自己擁有了高尚的人格,不懂得感恩父母 為了能讓自己幸福安寧,再苦再累也任勞任怨,這樣的 人必將有禍。這些忘恩負義之人有禍了,因為他們自己 也會受到忘恩負義的懲罰;他們將受到來自至親至愛之 人的打擊,有時是在現世的生活中,當然也有可能是在另一個世界,到那時,他們曾讓人承受過的,他們自己 也要親身承受。
的確,有的父母不承認自己的責任,對自己的子女 未盡到父母應盡的義務;然而,上帝自會懲罰他們,但 他們的子女不能。責備自己的父母不是為人子女該做之 事,因為他們自己也許理應受到如此待遇。如果仁慈律 法要求人們做到以德報怨,寬容別人的缺點,不講他人 的壞話,忘記和原諒別人的錯誤,甚至要愛自己的敵 人,那麼對於自己的父母又何止是這些義務呢?因此, 子女對待自己的父母,必當遵循耶穌關於對待他人的所 有戒律,而且每個子女都應當告誡自己,任何一種行 為,若對陌人生而言是理當受到譴責的,那對自己的父 母就更是如此,前者或許還僅僅是一個過錯,後者就有 可能演變成犯罪,因為此舉不僅缺乏仁慈,還增加了一 條忘恩負義的罪名。
4. 上帝說:“你要孝敬父母,使你得以在你之神耶和 華賜予的土地上長久居住。”可他為何要應許將塵世的 生活,而非天國的生活作為獎賞呢?答案就在這句話中 的“神所賜你的”,現代版本的《摩西十誡》中刪除了 這幾個字,其意思就發生了改變。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句 話,有必要回顧一下希伯來人在被告知這句話時的情況 和他們的思想。當時的希伯來人還不知道有來世,他們 的視線也尚未超出血肉之軀的侷限。故凡其所能見者, 印象則深,凡其不可見者,印象則淺;正因如此,上帝 才會用適合他們的語言對他們說話,就像面對孩子時, 人們總會用適合孩子的方式對他們說話。在當時,希伯 來人居住在沙漠裡,神
賜給他們的地就是應許之地,這是他們心之所向的目標。除此之外,他們別無所求,所 以上帝告訴希伯來人,他們將長久居住,意思是指,如 果他們遵循神的誡命,就能長久居住在此。
而等到耶穌到來的時候,希伯來人已經擁有了更加 成熟的思想。是時候給他們一些不那麼物質化的營養 了,所以耶穌向他們提到了靈性生命,對他們說:“我 的國不屬於這世界;你們的善行將在那裡,而不是在這 世間得到報償。”這句話將物質上的應許之地變成了天 堂裡的家園。此外,耶穌還要他們遵循“孝敬父母”的 誡命,他所應許他們的不再是大地,而是天堂。(參見 第二章和第三章)
誰是我的母親和兄弟? 5. 然後,耶穌回到家鄉。很多人又聚集在那裡,人多的使 耶穌和他的門徒們都沒法吃飯。耶穌家人聽說這些事,就出來 管他,因為人們說
耶穌瘋了。
這時耶穌的母親和兄弟們來了。他們站在屋子外面,叫人 進門去找耶穌。有很多人正圍坐在耶穌身邊,他們當中有人對 耶穌說:“快瞧,你的媽媽和兄弟姐妹在外邊等你呢。”耶穌 答道:“誰是我的母親和兄弟?”他環顧坐在屋裡的人,說: “我的母親和兄弟就坐在我身邊呢!誰執行上帝的意志,誰就 是我的母親和兄弟姐妹。”(《馬可福音》第 3 章第 20 節、 第 21 節和第 31 節至第 35 節;《馬太福音》第 12 章第 46 節至 第 50 節)
6. 耶穌說的有些話看起來很奇怪,似乎掩蓋了他對每 一人的仁善和永遠不變的仁慈。不信主的人總是喜歡把 這當作武器,說他自相矛盾。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耶 穌的教義的確是以仁愛和仁慈律法為根本和基石。因此,他不可能一方面創立自己的教義,一方面又去否定 自己的教義,所以我們只能得出一個不可更改的結論, 即如果耶穌的某些箴言與上述基本原則存在矛盾,那只 是因為那些被認為是耶穌所說的話,要麼轉述有誤,要 麼理解有誤,或者根本就不是他的原話。
7.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理解為何耶穌會對他的家人表 現出如此的冷漠,並以某種方式否認了他自己的母親。
至於他的兄弟,據說他們從來不怎麼看重他;他們 是進化程度較低的靈性,完全不理解他的使命;在他們 看來,耶穌的行為很奇怪,他的教導也未能觸動他們, 因為他在他們中間並無一個門徒。在某種程度上,他們 甚至可能和他的敵人有相同的偏見。事實上,每當他與 家人見面時,他們對他的歡迎更多的是作為一個陌生 人,而非作為一個兄弟。約翰還特別提到:“甚至連耶 穌的兄弟們也不信仰他。”(《約翰福音》第 7 章第 5 節)
至於耶穌的母親,沒有人會懷疑她對兒子的溫柔。 然而,人們也不得不承認,她對於耶穌的使命似乎並無 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因為她從來沒有像施洗約翰那樣 遵循他的教導,或者像施洗約翰那樣為他作證;她對於 耶穌的主要情感源於母親的關懷。就耶穌而言,有人認 為他否認自己的母親就是顯露了他性格中愚昧無知的一 面:可擁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可能成為那個說“要孝敬 父母”之人。為此,有必要從另一層含義去理解耶穌的 話,這類含義幾乎總是蘊藏於寓言的面紗之下。
耶穌從不浪費任何可以教導世人的機會;所以他借 家人的到來,闡述了血肉親緣關係與靈性親緣關係的區 別。
血肉親緣關係與靈性親緣關係 8. 血緣連結關係並不一定能在靈性之間建立聯繫。肉 體源自於肉體,但靈性並不源自於靈性,因為靈性在肉 體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父母並未創造孩子的靈性, 他們不過是為孩子提供了肉體皮囊而己,但父母有責任 幫助孩子的智力發育和道德培養,從而幫助他們進步。
投生於同一個家庭中的靈性——尤其是有至親關係 的靈性,通常是擁有情感共鳴的靈性,他們以往的關係 是通過塵世生活中的相互感情建立起來的。儘管如此, 這樣的靈性也有可能是彼此完全陌生的,他們因前世的 反感而分開,現在則演變成了作為一種考驗的仇恨。因 此,真正的家庭連結關係並不是血緣連結關係,而是情 感共鳴和心意相通的連結關係,這種連結關係使得靈性 在道成肉身
之前,道成肉身
期間以
及道成肉身之後彼此 相連。這樣一來,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兩個毫無血緣關 係之人比兩個擁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在靈性上更像是兄 弟。前者可能互相吸引,互相尋找,喜歡待在一起,而 後者可能互相排斥——這樣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對於 這一道德問題,只有靈性主義的多生多世才能解釋得清 楚。(參見第四章第 13 節)
所以說,家庭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基於靈性連結關 係的家庭和基於肉體連結關係的家庭。前者是永恆的, 它會通過淨化而加強,並通過靈魂的多次遷移而在靈性
世界中永存。後者是脆弱的,就像物質本身一樣,它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甚至在現世中就會出現家庭的 道德解體。這就是耶穌對他的門徒說“我的母親和兄弟 就坐在我身邊呢”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言下之意是 指,我的家庭是通過靈性的連結關係建立的,因為“誰 執行上帝的意志,誰就是我的母親和兄弟姐妹”。
耶穌的兄弟們對他的敵意在馬克的敘述中有明顯的 展現,他說他們的目的是要以耶穌瘋了為藉口來控制耶 穌。當別人告訴耶穌他的兄弟們來了時,他知道他們對 自己的感覺,所以站在靈性的角度來說,耶穌會自然而 然地將他的門徒稱之為“這是我真正的兄弟”。他的母 親和他的兄弟們在一起,所以耶穌對這一教導進行泛化 總結,但這並不意味著生他養他的母親對於他的靈性而 言毫無意義,也並不意味著他對自己的母親毫無感情; 他在其他許多場合的行為恰恰證明與之完全相反。
靈性所傳教義
子女的忘恩負義與家庭連結關係 9. 忘恩負義是自私自利最直接的結果之一。這總會令 誠實的心靈感到憎惡。然而,子女對父母的忘恩負義還 有一個更可憎的特點。我們將著重從這一角度來看待忘 恩負義,以對其原因和影響進行分析。與所有其他情況 一樣,針對這種情況,靈性主義在於闡明人類心靈的問 題。
在離開塵世時,靈性會帶走其本性中固有的激情或 美德,然後它會進入靈性世界,或者完善自我,或者停
滯不前,直到它想要看到光明。因此,有的人會帶著強 烈的仇恨和永不滿足的復仇欲望離世,而有的人比其他 人更先進,他們能窺見一部分真相。他們意識到自己的 激情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所以決心做得更好。他們知 道,接近上帝的密碼只有一個,那就是:仁慈。然而, 不懂得原諒他人的罪過和錯誤,則毫無仁慈可言;心中 只有仇恨,而沒有寬恕,則也毫無仁慈可言。
接下來,在經過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後,這些靈性看 到了他們在世間所憎恨之人,然而,只此一眼,他們心 中的仇恨就又死灰復燃;他們反對寬恕,甚至更加反對 自我克制,尤其是這意味著要去愛那些可能毀了他們的 財富、榮譽或家庭之人。可儘管如此,這些不幸的靈性 心裡卻在顫抖。他們猶豫了,放棄了,內心自相矛盾的 情緒讓他們困擾不已。如果改善自我的決心贏得了勝 利,他們就會向上帝祈禱,祈求善靈在考驗的關鍵時刻 給予他們力量。
經過多年的冥想和禱告,靈性最終受益於利用他曾 經仇恨的家庭所賦予他的肉體;他請求指派傳達神聖指 令的靈性允許自己完成這具肉體原本應在塵世間經歷的 命運。那麼,作為這個家庭的一員,他將如何行事呢? 這取決於他改善自我的決心有多堅毅。要天天和曾經憎 恨之人打交道,這是一個痛苦的考驗,如果他的意志不 夠堅定,有時就會屈服於這一考驗。因此,根據他向善 或向惡的決心,他要麼成為被召喚來與他共渡今生的那 些人的朋友,要麼成為那些人的敵人。這恰恰可以解釋 那些仇恨的來源,以及為何有的孩子身上表現出一種本 能的排斥,而這種本能的排斥似乎毫無先兆依據。事實上,現世的生活中沒有任何東西會引起這種反感。要理 解它的緣由,我們必須從前世去找原因。
哦,靈性主義者啊!你們要理解人類所扮演的重要 角色;要明白,一個肉體在誕生時,化身其中的靈魂來 自於靈性世界,它之所以要道成肉身是為了獲得進步; 你們要知曉自己的責任,要投入全部的愛以引導那個靈 魂到上帝那裡去。這就是託付給你們的使命,如果你們 忠實地履行這一使命,必會得到報償。你們給予這個靈 魂的關愛和教育將有助於它的自我完善和未來的幸福。 記住,上帝會問每一個父親和母親:“你為我託付給你 的孩子做了什麼?”孩子的幸福與否依賴於你們父母, 他們若因你們的過錯而停滯不前,那麼你們所受到的懲 罰就是看到他們與受苦的靈性為伍。因此,被悔恨折磨 的你們請求彌補自己的過錯,請求讓自己和孩子重新轉 世投生,這樣你們能就給予孩子更多的啟迪和關愛,反 過來,孩子也會對你們充滿感激,報之以愛。
所以,不要責備那冷落母親的幼童,也不要責備那 忘恩負義的孩子。他們之所以這樣,之所以給了你,這 並非偶然。它所呈現的是對前世不完美的一種直覺,通 過這一直覺可以推斷出,你們當中有一個曾經懷有極大 的怨恨,或受到過極大的冒犯,而另一個是來寬恕或贖 罪的。所以,母親啊!你要擁抱那個給你找麻煩的孩 子,對自己說:我們當中有一個是應當受責備的!教導 你們的孩子,讓他們在世間改善自我,懂得仁愛,懂得 祝福,這樣你們才值得上帝賦予母性的神聖歡樂。不 過,遺憾的是,你們中有很多人並未通過對孩子的教育 消除他們前世與生俱來的邪惡傾向,而是因為應受譴責的軟弱或疏忽大意導致這一邪惡傾向不僅沒有減輕,反 而愈演愈烈,到後來,你們因孩子的忘恩負義而心碎不 已,對你們而言,你們的贖罪從這一世就已經開始了。
然而,這項任務並不像你們想像的那麼難。它並不 需要世間的智慧。無論是目不識丁之人,還是博學多識 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靈性主義的目的就是要讓世人 瞭解人心存在缺陷的原因,從而幫助人們完成這一使 命。
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孩子們就會表現出他們從前世 帶來的向善或從惡本能,對此,我們有必要好好研究。 所有的邪惡都源於自私自利和傲慢虛榮,所以要細心觀 察透露這些惡行種子的蛛絲馬跡,並且要小心對付,以 免它們變得愈發根深蒂固。要做個好園丁,在那些有缺 陷的嫩芽剛從樹上長出來時就立即將其砍掉。如果任由 自私自利和傲慢虛榮發展,就不要驚訝於你日後會得到 忘恩負義的回報。如果父母為了孩子的道德進步已盡其 全力,卻收效甚微,那麼他們無需自責,可以心安理 得。他們難免會為自己付諸努力卻徒勞無功而感到心 痛,對此,上帝會為他們預備一個莫大的安慰,這一安 慰是確信無疑的,只不過會推遲給予——即他們在這一 世開始的工作,會在下一世收穫成果,終有一天,那曾 經忘恩負義的孩子將用愛來報答他們。(參見第八章第 19 節)
上帝從不將考驗強加給那些雖主動請求,卻能力不 足之人;他只允許本人有能力完成的考驗。對於那些未 能成功之人來說,並不是因為他們缺乏能力,而是因為 他們缺乏意願,因為有許多人非但沒有抵制自己的邪惡傾向,反而以此為樂。正因如此,痛苦的淚水和哭聲在 後一世中被保留了下來。所以,讚美上帝的仁善吧,因 他從不關閉悔改的大門。行惡之人終有一天會厭倦苦 難,他們的傲慢虛榮終有一天會得到控制,那時,上帝 會張開天父的雙臂,擁抱那個曾經自暴自棄的浪子。你 們要好好聽我說,嚴酷的考驗若是出於對上帝的愛而被 接受,幾乎總是標誌著苦難的結束和靈性的進步。有一 點尤為重要,一個人如果不想失去這種考驗的成果,不 想再從頭來過,那在最後一刻到來時就不要抱怨。不要 抱怨,要感謝上帝給了你成功的機會,從而給你勝利的 獎賞。然後,當你離開世間的旋風,進入靈性世界,你 將像凱旋的戰士一樣受到稱讚。
在所有的考驗中,最艱難的莫過於那些關乎心靈的 考驗。有的人能勇敢地忍受悲慘的境遇和物質的貧乏, 卻屈服於家庭的痛苦,屈服於其所愛之人因忘恩負義對 自己造成的傷害。哦!那是怎樣難以言喻的心碎啊!然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能理解邪惡的根源,確信即使 痛苦漫長難熬,絕望也不會永無盡頭,因為上帝不希望 他的造物永遠受苦——還有什麼比這更能彰顯道德的勇 氣呢?你知道一切取決於自己的努力,只有摧毀內心的 邪惡根源才能縮短你的痛苦——還有什麼能比這一想法 更令人欣慰、更令人鼓舞呢?然而,要做到這一點,你 的眼裡不能只盯著今生今世;你應在前世與來生的無限 迴圈中不斷提升自我,不斷盤旋飛升。然後,上帝會向 你顯現他的偉大公正,你要耐心等待,因為你知道世間 的怪物是何方神聖,也知道你在塵世所受的傷害不過微 如抓痕。有了對全域和整體的認知,家庭連結關係便會散發出其真正的光芒。它不再是維繫家庭成員的脆弱物 質連結關係,而是靈性間持久的連結關係,它會隨著靈 性的淨化不斷延續和加強,而不會因輪迴轉世破裂中 斷。
志趣相投、道德水準相當、情感相合的靈性會聚集 在一起組成家庭。在經歷塵世的遷移時,這些靈性會尋 找彼此,以便他們能像在靈性世界一樣聚集在一起,這 樣一來,具有統一性和同質性的家庭由此誕生。即使在 游離期間暫時分開,他們也會在日後找到彼此,並為彼 此最近的進步而高興。但既然他們不能只為自己而工 作,那麼上帝會允許較低級別的靈性與他們一起道成肉 身,以便接受他們的忠告,以他們為良好的榜樣,從而 實現低階靈性的自我進步。這些低階靈性有時會引起麻 煩,但這正是考驗所含的要素之一,也是任務的關鍵所 在。因此,要歡迎這些靈性成為自己的兄弟姐妹。來幫 助他們吧,然後,在靈性世界,這個家庭會因為拯救了 被遺棄之人而感到高興,而這些人反過來也能拯救別 人。((聖·奥古斯丁,巴黎,186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