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書 以靈性主義為依託

Allan Kardec

返回菜單
第十五章: 非仁愛無以救贖

為了得到救贖需要什麼? 關於善良的撒瑪利亞人的寓言 ■ 最重要的誡命 ■ 保羅說需要仁慈 ■ 非教會無以救贖;非真理無以救贖 ■ 靈性所傳教義 .沒有仁慈,就沒有救贖



為了得到救贖需要什麼?
關於善良的撒瑪利亞人的寓言



1. 人子將帶著他的天使在榮耀中降臨人間,坐在他輝煌的 寶座上。世上的人們都將聚集到他面前。他將把他們分開,就 像牧羊人把綿羊和山羊分開一樣。他把綿羊放在他右邊,把山 羊放在左邊。

然後,王將對他右邊的人說:“過來,你們這些人得到了 我父的祝福,繼承自從創世以來為你們準備好了的天國。你們 能有它,是因為當我饑餓時,你們給我食物;當我口渴時,你 們給我水喝;當我獨在異鄉時,你們邀請我到你們家裡;當我 衣不蔽體時,你們給我衣服穿;當我生病時,你們照料我;當 我坐牢時,你們來看望我。”

正直的人會對他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看見您餓了給 您吃的?什麼時候看見您渴了給您喝的?什麼時候看見您獨在 異鄉時留您住宿了呢?什麼時候看見您衣不蔽體而給您衣服穿 了呢?我們又在什麼時候看見您病了或者坐牢而來看望過您 呢?”王回答他們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不論什麼時候,你 們幫助我這些最卑微的兄弟中的任何一個人,你們就是在幫助 我。”

接著,王對他左邊的人說:“走開,你們這些上帝決定要 懲罰之人,到那永不熄滅的烈火中去吧,那是為魔鬼和他們的 天使準備的。因為我饑餓時,你們沒有給我食物;我口渴時, 你們沒有給我水喝;我獨在異鄉時,你們沒有留我住宿,我衣 不蔽體時,你們沒有給我衣服穿;我生病和坐牢時,你們沒有 來照顧我。”

那些人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看見您餓了、渴 了,獨在異鄉,沒有衣服穿,生病或坐牢而沒有幫助您呢?” 王會對他們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不論什麼時候,你們拒絕 幫助這些最卑微之人中的任何一個,就是在拒絕幫助我。”

於是,那些邪惡之人將去得到永久的懲罰,而正直之人將 獲得永生。(《馬太福音》第 25 章第 31 節至第 46 節)


2. 此刻,一個律法專家站起身來,他想試探耶穌,說道: “老師,我該做什麼,才能得到永恆的生命呢?”耶穌對他 說:“律法裡是怎麼寫的?你讀到的是什麼呢?”那人回答 說:“要全心全意,盡力、盡智地去愛主—你的上帝,還有愛 鄰居如愛己。”耶穌對他說:“你回答得對。照這樣做,你就 可以得到永恆的生命。”

可是,那個人卻想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就對耶穌說道: “可誰又是我的鄰居呢?”耶穌回答他說道:

“從前,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出發到耶利哥去,可是在途 中卻落到了強盜的手裡。強盜們剝掉了他的衣裳,又狠狠地打 了他一頓,然後便揚長而去,把那個被打得半死的人丟在路邊 上。剛好,有一位祭司從這條路上走過,他看見那個人時,便 從路的另一邊繞開走過去了。同樣,一個利未人,也來到那個 地方,當他看到那個人時,也同樣從路的另一邊繞著走過去 了。後來,一個撒瑪利亞人旅行時來到這裡,看到了他,立刻 起了慈心,就走上前去,在他的傷口上灑了一些油和酒,並為 他包紮好了傷口,然後,把他放在自己的牲口背上,帶到了一 個小客店,並且精心地照料他。第二天,他掏出兩塊銀幣,交 給店主,囑咐他說:‘好好照料這個人,如果這些錢不夠,等 我回來時,我一定還給你。’

“那麼,你認為這三個人裡,哪一個是那個落到強盜手裡 的人的鄰居呢?”那個律法師說:“那個憐憫他的人。”然 後,耶穌對他說:“那麼你就去按照他的做法去做吧!” (《路加福音》第 10 章第 25 節至第 37 節)


3. 耶穌宣揚的所有道德都可以歸結為仁慈與謙卑,即 與自私與傲慢相反的兩種美德。在其所有的教導中,耶 穌指出,這兩種美德是通向永恆幸福的途徑。他說道: 在屬靈境界中有需求之人,即謙卑之人受到祝福,因為 天國屬於他們;心靈純潔之人受到祝福;溫和之人和追 求和平之人受到祝福;仁慈之人受到祝福;愛人如愛 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愛你的敵人;想要自己被原 諒,就要原諒別人;默行善舉而不聲張;評判他人,先 評判自己。謙卑與仁慈是耶穌一直以來所提倡的,他自 己也為此樹立了榜樣。傲慢與自私則是他一直以來所反 對的。然而,他所做的並不僅僅是勸人要仁慈,而是清 楚明確地說明這是未來幸福的絕對條件。

在看耶穌描繪的“最後的審判”的畫面時,有必要 從寓言中提煉出它的象徵意義,正如其他許多例子一 樣。有的人即使聽過耶穌講的話,也依然無法理解純粹 的靈性問題,對於這樣的人,耶穌只能採用更鮮明的具 體形象,以便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為了更好地被世人 接受,他無法太過脫離於世人現有的思想形式,而對於 他話語中的真正含義,以及在當時無法向世人闡明的觀 點,他總是留待日後再做解釋。然而,除了這幅畫的補 充部分和比喻部分外,它還傳達了一個主要理念:等待 正義的是幸福,等待不義的是不幸。

在最後的審判中,要判決的是什麼?控告的依據是 什麼?法官會不會問一個人是否履行了這樣或那樣的手 續,是否遵守了這樣或那樣的外在儀式?當然不會!他 只會問一件事:是否踐行了仁慈。在判決時,他會說: 你這個幫助兄弟姐妹之人,到右邊去;你這個欺負兄弟 姐妹之人,到左邊去。他會問他們的信仰是否正統嗎? 他會區分這種信仰方式和另一種信仰方式的不同嗎?當 然不會!因為儘管耶穌認為撒瑪利亞人是異教徒,但他 仍對他的鄰居表現出了仁愛,這種仁愛超越了缺乏仁慈 的正教。因此,耶穌不僅認為仁慈是救贖的條件之一, 而是將其視為了唯一的條件。如果還有其他條件需要滿 足,他會提到的。他之所以將仁慈置於美德之首,是因 為仁慈隱含了所有其他美德:謙卑、善良、善行、寬 容、公正等等,且因為它是對傲慢和自私的全盤否定。



最重要的誡命


4. 耶穌的這番話說得撒都該人啞口無言,法利賽人又聚在 一起,其中一個人是研究摩西律法的專家,他想試探耶穌,他 問道:“老師,律法中的哪條誡命是最重要的?”耶穌回答 說:“‘要全心全意、盡智地愛主——你的上帝。’這是首要 的一條,也是最重要的。第二條和第一條一樣:‘愛人如愛 己’。這兩條命令是一切律法和先知教導的基礎。”(《馬太 福音》第 22 章第 34 節至第 40 節)


5. 仁慈與謙卑:這是救贖的唯一途徑;自私與傲慢: 這是毀滅的唯一途徑。對這一原則的表述是非常精準 的:“‘要全心全意地愛上帝’和‘愛人如愛己’;這 兩條誡命是一切律法和先知教導的基礎。”這一表述不會讓人對愛上帝和愛鄰居產生任何錯解;此外,耶穌還 補充道:“第二條和第一條一樣。”這裡的意思是說,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鄰居,就不可能真正地愛上帝;一個 人不愛上帝,也不可能去愛自己的鄰居。所以,凡得罪 鄰居之事,也是得罪上帝之事。既然一個人不向鄰居行 善就不能愛上帝,那麼人類所有的責任就可以歸結為一 句箴言:沒有仁慈,就沒有救贖。



保羅說需要仁慈


6. 如果我會講世間的各種語言,甚至會講天使的語言,但 是卻沒有仁慈 [a],那我只不過是一面吵鬧的鑼或是響亮的鈸罷 了。就算我有預言的才能,洞悉一切奧秘,通曉所有知識,就 算我有移山的信仰,但是卻沒有仁慈,那我就毫無價值。即 便我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分給窮人,甚至犧牲自己的身體,做 為祭品焚燒,然而我卻沒有仁慈,那麼我依舊一無所獲。

仁慈是耐心的,仁慈是善良的。仁慈不嫉妒,不自吹自 擂,不自高自大。仁慈不粗魯,不自私自利,仁慈不是暴躁 的,不記別人的過錯。仁慈不喜歡邪惡,仁慈為真理而歡欣。 仁慈包容一切,仁慈總是信任,仁慈總是希望著,仁慈一貫是 堅強的。

同時,信仰、希望和仁慈這三樣依舊存在,這三者中,最 偉大的是仁慈。(《歌林多前書》第 13 章第 1 節至第 7 節和 第 13 節)


7. 聖·保羅深刻地理解了這一偉大真理,他說:“就 算我有預言的才能,洞悉一切奧秘,通曉所有知識,就 算我有移山的信仰,但是卻沒有仁慈,那我就毫無價 值。同時,信仰、希望和仁慈這三樣依舊存在,這三者 中,最偉大的是仁慈。”因此,毫無疑問,他將愛置於 信仰之上,因為仁慈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無論是無知之人還是有學問之人,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因為它獨 立於任何特定的信仰體系。聖·保羅對真正的仁慈做出 了定義;他指出,仁慈不僅表現為善行,還表現為對鄰 居的善良和仁愛,它集中展現了一個人內心的所有品 質。



非教會無以救贖;非真理無以救贖


8. “非仁愛無以救贖”這句箴言基於一個通用原則, 它旨在讓上帝的所有子民獲得至高幸福;“非教會無以 救贖”的教義並非基於對上帝和對靈魂不朽的基本信仰 ——這是所有宗教的共同信仰,而是基於對特定教義的 特殊信仰,後者具有排他性和絕對性。這種教義不是讓 上帝的子民相互團結,而是促使他們分裂;不是鼓勵世 人去愛他們的兄弟姐妹,而是維持和認可不同教派間的 宗派主義鬥爭——不同的教派彼此都認為對方應永遠受 到詛咒,儘管他們在這世間可能是彼此的親人和朋友。 它誤解了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偉大律法,將人們彼此 隔離——甚至是在安息之地。“沒有仁慈,就沒有救 贖”這句箴言所信奉的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良心自 由的原則。若以這句箴言為準則,世間男女皆為兄弟姐 妹,無論以何種方式崇拜造物主,他們都會彼此伸出雙 手,為彼此祈禱。若遵循“沒有教會,就沒有救贖”這 條教義,人與人之間只會相互詛咒、相互迫害、彼此視 若仇敵。父親不為兒子祈禱,兒子也不為父親祈禱,朋 友與朋友之間更不會相互祈禱,因為他們認為對方會被 判為永罪。因此,這條教義本質上與基督的教導和《福 音書》的律法相違背。


9. “沒有真理,就沒有救贖”,這與“沒有教會,就 沒有救贖”一樣,兩者都具有排他性,因為沒有哪一個 教派不聲稱自己擁有對真理的特權。隨著知識的範疇不 斷擴展,人類的思想理念日新月異,還有誰敢誇耀自己 掌握了全部真理?絕對真理只在最高等級的靈性之間分 享,世間的人類無法假裝自己屬於這個等級,因為他們 還未被賦予理解一切的能力。人類只能追求與自身進步 程度成正比的相對真理。假如上帝將掌握全部真理作為 享有未來幸福的確切條件,那麼這個判決就相等於是一 個普遍禁令;相反地,仁慈,哪怕依據其最廣泛的定 義,也可以被所有人踐行。靈性主義以《福音書》為依 據,認為一個人只要遵循上帝律法,就能獲得救贖。它 既不會說:“沒有靈性主義,就沒有救贖”,因為它從 未宣稱要教導全部真理;它也不會說:“沒有真理,就 沒有救贖”,這一箴言只會導致分裂,而非團結,而且 只會使對立永遠存在。



靈性所傳教義
沒有仁慈,就沒有救贖



10. 我的孩子們,“沒有仁慈,就沒有救贖”這一箴 言蘊含在眾生在世間和天國的命運之中;在世間,因受 到這面旗幟的蔭蔽,他們必能安然居住;在天國,踐行 這一箴言之人必在耶和華面前蒙恩。這句箴言猶如天國 之光,照亮他們穿越生命的荒漠,引導他們到達應許之 地。在天國,它光芒四耀,宛若一個環繞在選民頭頂的 聖潔光環;在世間,它被銘刻在那些受到耶穌祝福之人 的心裡: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往右邊去吧。你會從他們身上散發的仁慈芬芳中認出他們。沒有什麼比這句神 聖秩序的箴言更能表達耶穌的思想,更能概括眾生的責 任。這句箴言是最純粹的基督教的展現,靈性主義故而 將其視為一項準則——還有什麼方式比這更能證明它的 起源?有了這樣的嚮導,世人永遠不會迷失。所以,我 的朋友們,你們要自己去領會它的深遠意義和後果,要 自己探索如何全方位地踐行這一準則。你的一言一行都 應接受仁慈的檢驗,你的良心會為你給出答案。它不僅 能避免你作惡行壞,還會引導你行善為良,因為僅僅沒 有邪惡的品德是不夠的,人還必需有良好的品德。踐行 善業必然離不開堅定的意志,而單純的不為非作歹,往 往連懶惰和粗心之人都可以做到。

我的朋友們,要感恩上帝,他讓你們享受到靈性主 義帶來的光明,不是因為只有懂得這一理念之人才能得 到救贖,而是因為它幫助你們更充分地理解基督的教 導,使你們成為更好的基督徒。所以,你們當竭盡全 力,以期別人看到你們時會說,真正的靈性主義者和真 正的基督徒一樣,因為所有行善之人都是耶穌的門徒, 無論他們屬於哪個教派。(使徒保羅,巴黎,1861 年)




____________________
[a] 薩西版本(以及古英語版本)中使用了“仁慈”一詞,在希臘語中為 “agape”,其他所有的英文版本中皆採用“仁愛”一詞。“仁慈”一詞起源於拉 丁文的“caritas”,其含義與拉丁文“agape”相同。《韋氏字典》對仁慈的定義之 一為:基督教的仁愛;博愛。——譯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