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書 以靈性主義為依託

Allan Kardec

返回菜單
第十七章: 要追求圓滿

■ 圓滿的特徵 ■ 善良之人 ■ 善良的靈性主義者 ■ 關於農夫播種的寓言 ■ 靈性所傳教義 .責任 .美德 .上級與下屬 .世間之人 .對肉體與靈性的照顧



圓滿的特徵


1. 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敵人,要為迫害你們的人祈 禱,如果你們只愛那些愛你們的人,那麼,你們能得到什麼獎 賞呢?就連稅吏也能做到這一點,不是嗎?如果你們只問候你 們的兄弟姐妹,你們哪裡比別人強呢?就連非教徒也會這麼 做,不是嗎?所以,你們必須像你們的天父那樣盡善盡美。 (《馬太福音》第 5 章第 44 節和第 46 節至第 48 節)


2. 既然上帝萬事皆已達到無限圓滿,那麼單從字面上 來理解,“你們必須像你們的天父那樣盡善盡美”這句 箴言其實假定了絕對圓滿的可能性。如果說造物能與造 物主一樣盡善盡美,前者便與後者無異,這是不被容許 的。然而,對於耶穌所說的話,人們卻未能理解其中的 細微差別;他的本意在於向世人樹立一個榜樣,並告訴 世人要努力去效仿這一榜樣。

所以說,這句話中所指的圓滿具有相對性,它是人 類可以達到的,與神性最為接近的相對圓滿。這種圓滿 具體包含什麼呢?耶穌說:“要愛我們的仇敵,善待那 些恨我們的人,要為迫害我們的人禱告。”他通過這種 方式來說明,圓滿的本質其實是最廣義的仁慈,因為它 包含了對其他所有美德的踐行。

事實上,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所有的惡習——哪怕 只是最簡單的缺點——最終都會無一例外地在某種程度 上改變仁慈的情感,因為它們無一例外皆源於自私和傲 慢,而這恰恰與仁慈背道而馳。任何過分激發個人情感 之物,都會或多或少摧毀或削弱真正仁慈包含的要素: 仁愛、寬容、克己與奉獻。就以愛敵人、愛鄰居而言, 這種愛無法與任何和仁慈相悖離的缺點同生共存,因此 它始終是道德品質優劣與否的代表。故圓滿的程度與這 種仁愛的範圍成正比。正因如此,在向門徒傳授了關於 無上仁慈的教義之後,耶穌對他們說:“所以,你們必 須像你們的天父那樣盡善盡美”。



善良之人


3. 真正善良之人是那些以最純潔的方式踐行公正、仁 愛和仁慈法則之人。在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時,他會捫 心自問,自己是否違反了任何法則,是否曾為非作惡, 是否竭盡所能地行善為良,是否做到了讓人無可指責抱 怨,以及自己對他人所做之事是否有設身處地,推己及 人。

他相信上帝,相信上帝的良善、公正和智慧。他知 道萬事萬物不可不得到上帝的允許,故凡事皆服從上帝 的意志。

他相信有來世,故重靈性財產,而輕世俗財物。

他知道,人生的一切變遷、一切痛苦、一切失望皆 是考驗或贖罪,他順從接受,從不抱怨。

他滿懷仁慈之情,關愛他人,不求回報,以德報 怨,以善報惡,護弱者而不畏強勢,為公正常犧牲自 我。

他為自己所散播的恩惠、所提供的服務、所帶來的 快樂、所擦乾的眼淚以及給受苦之人的安慰而感到滿 足。他總是先人後己,厚人薄己。與之相反,自私之人 總是錙銖必較,患得患失。

善良之人和藹親切、高尚仁慈,他善待所有人—— 不論對方的種族或信仰,因為他將所有人都看作自己的 兄弟姐妹。

他尊重其他人堅持的真誠信念,從不譴責與自己擁 有不同信仰之人。

他時時以仁慈為嚮導,告訴自己,那些對他人尖酸 刻薄、惡語相向之人,那些態度倨傲不屑、傷害他人情 感之人,那些原本可以避免或減輕傷害,卻執意要給他 人帶來痛苦或製造困難之人,他們都未能履行愛他人的 責任,不值得上帝的仁慈。

他沒有仇恨,沒有怨念,也沒有復仇的欲望。他以 耶穌為榜樣,寬恕與原諒他人之過錯,只記得他人所行 之善事,因為他知道原諒他人,自己也會得到原諒。

他寬容別人的缺點,因為他知道自己也需要得到別 人的寬容,他時刻以基督所說的“讓無罪之人扔第一塊 石頭”這句話來警醒自己。

他從不以挑剔別人的缺點或引起別人的注意為樂。 若非迫不得已,也總會多看他人尺長而少念他人寸短。

他常剖析自身不足,努力克服弊端。他傾盡全力, 只為讓自己日進日新。

為昇華靈性、提高才能,他甘願捨棄其他;相反 地,他人凡有可取之處,則每每讚揚有加。

他從不貪戀自己的財富或個人的優越條件,因為他 知道,賜給他的一切都可以被收走。

他使用自己的財產,但從不濫用,因為他知道,這 些財產是他必須負責的一筆“存款”,對他而言,將這 些財產用來滿足自己的欲念是最糟糕的一種利用方式。

如果社會等級將其他人置於他的依賴之下,他會善 待他們,因為在上帝面前,他和他們是平等的。他會用 自己的權威來提升他們的士氣,而非用自己的傲慢來打 擊他們。任何可能讓下屬感到痛苦之事,他都會小心翼 翼地避免。

相反地,若他身居下屬之位,也會理解自己的職 責,並且恪盡職守、兢兢業業。(參見第十七章第 9 節) 最後,他會尊重自然法則賦予他人的所有權利,因 為他希望自己的權利也能得到尊重。

關於善良之人,上述所列並未涵蓋其全部品質,但 努力擁有這些品質之人,最終將會擁有所有其他品質。



善良的靈性主義者


4. 只要對靈性主義有了充分的理解,尤其是充分的感 悟,就必然會出現上面的結果——這是真正的靈性主義 者和真正的基督徒具有的特徵,因為這兩者是合二為一 的。靈性主義並不在於標立任何新的道德,而是在於讓 那些心存質疑或動搖不定之人擁有一種堅定而開明的信 仰,從而使他們更容易理解和踐行基督的道德。

儘管如此,許多人雖然相信顯靈現象,卻並不理解 其後果,也不理解其道德含義,即便他們理解了,也不 會以身踐行。其原因究竟何在?是由於這一學說缺乏嚴 謹性嗎?絕非如此,因為這一學說中並未包含任何可能 讓人產生誤解和歧義的寓言或象徵。它在本質上清晰明 確,這也正是其威力所在,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人類的智 力水準。這一學說沒有包含任何神秘之物,信奉者也並 未擁有任何需向普通人隱瞞的秘密。

既然如此,那理解這一學說是否需要超常的智力水 準?並非如此,因為我們看到,有的人智力超群,卻完 全無法理解這一學說,而有的人智力平平——即使只是 剛剛離開青少年時期的年輕人——卻令人難以置信地能 夠精確理解其中最細微的玄妙之處。這一原因在於:靈 性主義科學在物質方面,往往只需要通過眼睛就能觀 察,可它在本質方面,則需要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即所 謂的“道德意識的成熟性”,這與一個人的年齡大小和 教育水準無關,因為它是道成肉身的靈性所固有的特 性,取決於靈性自身的進化程度。

在某些靈性身上,由於物質連結太過牢固,籠罩靈 性的迷霧遮蔽了他們無限的視野,以致於靈性無法超脫 於世俗事物之外。因此,他們難以打破自身的喜好或習 慣,因而他們總是無法很好地理解非自身所有的事物。 對他們來說,相信靈性只不過是件稀鬆平常的易事,但 這對於改變他們的本能傾向並無任何作用,或者說作用 寥寥。換言之,他們所能看到的只有一束光,可這束光 並不足以給予他們引導,也不足以賦予他們克服自身傾 向的強大意願。這些人更感興趣的是顯靈這一現象,而 非其蘊含的道德,後者在他們看來陳腐而單調。他們不 斷要求靈性告訴自己新鮮的神秘事物,卻從不問自己是 否有資格去探知造物主的秘密。這些人皆不能稱為真正 的靈性主義者,他們或固步自封、停滯不前,或疏離同 胞、冷漠無情,或拒絕承擔自我改進的義務,或與缺點 相近、偏見相似之人臭味相投、同流合污。儘管如此, 既能接受這一學說的原則,就邁出了第一步,有了這一 步,來世才能更容易邁出第二步。

真正可以稱之為名副其實的靈性主義者的,是那些 道德進化程度更高之人。他們的靈性對於物質的支配更 徹底,這使得他們對來世擁有更清晰的認識。靈性主義 學說的原則會觸及他們的內心深處,而前者對此則全然 無動於衷。簡言之,他們的心弦被觸動了;因此,他們 的信仰不可動搖。有的人如音樂家,聞弦音而知雅意, 有的則只聞其音,不解其意。只有在道德上不斷改進自 我,努力克服邪惡傾向之人,才是真正的靈性主義者前者見識短淺,卻自以為是,後者能深刻地洞悉事物, 努力超脫自我,只要意志堅定,總能達成目標。



關於農夫播種的寓言


5. 同一天,耶穌走出屋子,坐在湖邊。很多人聚集在他周 圍,他只好到一條小船上坐下來,人群還留在岸上。他用寓言 教給人們許多道理。他說:

“有個農夫去種地。播種的時候,有些種子落在路邊,被 飛來的鳥兒吃掉了;

另外一些種子落在淺土的石地上,因為土淺,種子很快就 發芽了,但是扎不下根,太陽出來一曬,他們就枯萎了;

有些種子落在荊棘叢中,被長起來的荊棘埋沒和窒息了;

還有些種子落在肥沃的土壤裡,結出的子粒比種下的種子 多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上百倍,

凡能聽見我說話的人,聽著。”(《馬太福音》第 13 章 第 1 節至第 9 節)

“所以,聽著,這是農夫播種的故事的含義。

當一個人聽到了天國的福音卻不能理解它的時候,魔鬼就 來把播在他心中的福音奪走了,這就是落在路邊上的種子的含 義。

落在石頭地上的種子,指的是這種人,他聽到福音便立刻 欣然接受,但是福音沒有在他心中扎根,只不過是暫時的。一 旦福音給他招來麻煩或迫害,他立刻就放棄了。

落在荊棘叢中的種子是指這種人,他雖然聽到了福音,但 是卻讓塵世的煩惱和金錢的誘惑窒息了福音,結不出果實。 落在肥沃土壤裡的種子指的是這種人,他聽到了福音,心 領神會,並且結出碩果——有時增加三十倍、或六十倍,甚至 一百倍的果實。(《馬太福音》第 13 章第 18 節至第 23 節)


6. 農夫播種的寓言形象地說明了一個人受益於《福音 書》教義的方式存在細微差別。事實上,在很多人看 來,《福音書》的教義不過是一紙空文,就像落在石頭 地上的種子一樣,不會有收成!

這個寓言同樣適用於不同種類的靈性主義者。這難 道不是這幾種人最鮮明的寫照嗎?有的人只對物理現象 感興趣,卻未從物理現象中悟出任何道理,因為他們只 將其當成了滿足自己好奇心的對象;有的人在通靈時只 一昧獵奇尋鮮,他們之所以感興趣,不過是為了讓自己 的想像力得到滿足,即便接受了這一學說,也會很快恢 復當初的冷酷無情與漠不關心;有的人覺得這些忠告很 好,令人信服,卻只將其用於別人,從不用於自己;最 後,還有一些人,教義對他們而言,就像種子落在肥沃 的土壤裡一樣,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靈性所傳教義
責任



7. 責任是一個人的道德義務,首先是對自己的道德義 務,其次是對他人的道德義務。責任是人生的法則,它 既存在於最微小的細節中,也存在於最崇高的行為中。 在這裡,我想要講的只是道德責任,而非職業方面的責 任。

從情感方面來說,責任很難得到履行,因為它違背 了自身的利益和內心的誘惑。勝了,無人見證,敗了, 也無人管束。一個人內心的責任感由他們的自由意志決 定。良心的譴責猶如內心正直的守護者,它給人警示和 支持,但同時也會退縮,尤其在欲念強辭奪理的詭辯面 前,往往會顯得無能為力。忠實地順從內心的責任感會 令人感到振奮,可這樣的責任又是如何確定的呢?它始於何處,又止於何處?責任恰恰始於你對他人幸福或安 寧的威脅,止於你不願逾矩越規的極限

上帝創造了眾生,在痛苦面前,人人平等。無論卑 微還是偉大,無論無知還是博學,每個人都免不了遭受 苦難,原因無他,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能對其所行之惡做 出明智判斷。然而,對於善而言,並不存在同樣的標 準,因為善的表現形式千差萬別。在痛苦面前人人平等 是上帝的一項崇高規定,他希望所有子民都能從共同的 經歷中吸取教訓,以免他們聲稱自己不知道後果而犯下 任何錯誤

責任是一切道德思辨的實踐總結,也是靈魂面對生 活中各種艱難困苦的勇氣;它既剛且柔,隨時準備好迎 接各種狀況,面對誘惑始終不屈不撓。盡忠職守之人愛 上帝勝過愛他人,愛他人勝過愛自己;他們在自己的事 業中既是法官,又是奴隸。

責任是最美麗的理性桂冠,人們對責任的依賴,就 像孩子對母親的依賴一樣。世人應熱愛責任,不是因為 它能讓人遠離生活中的邪惡——人類無法避免這些邪惡 ——而是因為它為靈魂提供了自我進步所需的力量。

人類每進化到一個更高的階段,責任便會以一種更 高的形式成長和傳播。個人對上帝的道德義務是永無止 境的;他們應展現永恆者的美德,不完美的速寫不會被 永恆者接受,因為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他面前呈現出 無與倫比之美。(拉撒路,巴黎,1863 年)


美德


8. 美德的最高表現形式涵蓋了善良之人所應具備的一 切基本品質。善良、仁慈、勤奮、理性、謙虛——這是 一個品德高尚之人具有的品質。可遺憾的是,這些品質 往往因為伴隨著某些微小的道德缺陷而變得暗淡和羸 弱。那些炫耀自己美德之人不能稱為道德高尚之人,因 為他們缺乏一項重要的品質,那就是謙遜,這種人所展 現的是與謙遜最背道而馳的惡習,即傲慢。真正名副其 實的美德從不喜歡炫耀自己;別人或許會將它看得很神 聖,但美德自己會韜光養晦,不露鋒芒。聖·文森特· 德·保羅是一位道德高尚之人,值得欽佩的本堂牧師亦 是如此,還有許多人,他們雖然鮮為世人所知,卻為上 帝所知。這些人並未覺得自己是道德高尚之人;他們只 是追隨了內心神聖的意願,以全然的無私和忘我的態度 踐行了仁善。

我的孩子們,我邀請你們來,是為了讓你們理解和 踐行美德;是為了建議你們獻身於真正的基督徒和真正 的靈性主義者所應具有的美德。但你們內心要摒除傲 慢、虛榮以及自我主義思想,因為這些思想總會玷污最 美好的品質。不要去效仿那些自稱楷模之人,也不要去 效仿那些在自滿之人面前誇耀自己品質之人。對自身優 點的炫耀賣弄背後,往往隱藏著許多小的缺點和可恨的 弱點。

那些自高自大之人,那些為標榜自身美德而為自己 豎碑立像之人,他們的這種行為,往往會讓他們可能擁 有的任何真正的美德不復存在。然而,對於那些名不副 實之人,我又能說些什麼呢?我相信,那些踐行仁善之人會在心底深處感受到一種內在的滿足,然而,若為了 得到讚揚而將這種滿足具象化,就會退變為自我中心主 義。

你們這些靈性主義者,你們因信仰的光芒而感受到 了溫暖,知道人類離圓滿還有多遠的距離,所以千萬不 要屈服於這樣的愚蠢無知!美德是我渴望每一個真誠的 靈性主義者都擁有的恩典,但我會對他們說:寧願為人 謙遜,少些美德,也好過為人傲慢,多些美德;因為傲 慢會讓人漸失人性,而謙遜終有一天會讓人得到救贖。 (弗朗索瓦-尼古拉斯-瑪德琳,巴黎,1863 年)



上級與下屬


9. 與財富一樣,權力也是一種託付,被賦予權力之人 日後必需有所交待。不要以為這是上天平白無故賜予他 們的,也不要像世間大多數掌權者那樣,錯誤地認為這 是一種特權,一種財產。上帝有力地證明了這兩者都不 是,因為他會隨意拿走世人手中的權力。假設這是他們 與生俱來的特權,那將是不可剝奪的。然而,如果一件 東西未經本人允許就能被他人拿走,那麼沒人能說這件 東西是屬於自己的。上帝將權力賜予世人,要麼是一項 使命,要麼是一項考驗,他會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候將 這一權力收回。

從主人對僕人的權力,到君主對臣民的權力,無論 權力大小,權力的託管人都不應當忘記一點,那就他們 所掌管的是人的靈魂;他們對下屬的領導是好是壞,需 由他們本人承擔責任;他們的部下因為聽從了他們的領 導,或按照他們樹立的壞榜樣犯下了任何錯誤或養成了任何惡習,這一切最終都會算到他們本人頭上,相反 地,如果他們宅心仁厚、領導有方,他們將收穫善果。 世間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使命,或大或小;但無論所賦 使命為何,都是為了仁善的目的;所以,一旦違背了這 一目的,使命就不可能達成。

如果說上帝會質問富人:“你手中的財富原本應當 作為振興一方的資源,你卻用它來做了些什麼?”,他 也必會質問那些擁有大小權力的掌權者:“你用這權力 作了些什麼?你制止了哪些壞事?推動了哪些進步?我 把下屬交給你,並不是為了讓他們成為你隨意驅使的奴 隸,也不是讓他們成為滿足你妄想或貪欲的工具。我讓 你變得強大,並將弱者託付於你,目的是要你扶持他 們、幫助他們,從而讓他們靠近我。”

凡遵循基督教導的上級都不會輕視自己的手下,因 為他們知道,這一社會的差異在上帝面前毫無意義。靈 性主義教導人們,今天服從於自己的下屬,過去或許曾 是對自己發號施令之人,或者日後有可能成為自己的上 級,自己如何對待下屬,將來也會受到他人同等的對 待。

上級要履行職責,下級也要履行職責,兩者同樣都 是神聖的。如果後者是靈性主義者,他們的良心會更加 強烈地告訴自己,即使上級未能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也 不等於能夠免除自己的職責,因為靈性主義者深知絕不 能以惡報惡,一個人犯了錯,並不等於其他人就有權犯 錯。如果他們的地位給自己帶來了痛苦,他們會告訴自 己,這肯定是因為自己過去濫用過手中的權力才會導致 這樣的結果,他們曾讓別人遭受過不公正的待遇,如今也必須反過來領受這一切。如果他們因為找不到更好的 工作而被迫接受這樣的職位,靈性主義會教導他們學會 忍耐順從,將此作為自身進步而必須經歷的謙卑方面的 考驗。他們的信仰會指導他們的行為,他們會站在老闆 的角度,設身處地做好自己的下屬工作。為此,他們會 更加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交給自 己的工作有任何疏忽,必定會給向自己支付薪水而自己 須回報以時間和努力之人帶來損害。換句話說,靈性主 義者的內心充滿了信仰賦予他們的責任感,他們堅信, 凡走捷徑、抄小道所欠下的債,遲早是要還的。(弗朗 索瓦-尼古拉斯-瑪德琳,紅衣主教莫爾洛,巴黎,1863 年)



世間之人


10. 凡聚集在主跟前以懇求善靈幫助之人,必須始終 懷有一顆慈悲之心。因此,要淨化你的心靈,不要讓任 何世俗或無用的思想駐留於此。面對你們召喚之人,你 們應昇華自己的靈性,尋找內在的正確傾向,使它們廣 泛播撒種子,讓這些種子在你們的靈魂中生根發芽,在 心中結出仁慈與公正的果實。

因此,不要以為我們之所以不停規勸你祈禱和喚起 你的思想,是希望讓你過一種超脫於社會法律之外的神 秘生活。並非如此,和你那個時代的人們一起生活, 就應當活得像那個時代的人一樣。順應當時的社會需要 ——即使是輕率之舉——但要懷揣著一種純潔的情感, 唯有如此,才能使其變得神聖。

你受到召喚,去接觸不同性質、不同性格的靈性; 不要和相處的靈性發生衝突。要快樂和幸福,快樂是問 心無愧的快樂,幸福是天國子嗣臨近繼承之日的幸福。

美德並不在於要裝出一副嚴厲陰鬱的面孔,也不在 於一概拒絕人類條件所允許的快樂。將你生命中的一切 所作所為向給予你生命的造物主彙報,這就足夠了。一 個人在做一件事之前或完成一件事之後,只要將自己的 想法向造物主彙報,並在靈魂深處請求他監督自己的行 為,並在事後給予自己祝福,這就足夠了。要在你所做 的一切事情中,去尋找萬事萬物的源頭;凡事若不思量 上帝,自己的行為就得不到淨化和聖化。

正如基督所言,圓滿只存在於對絕對仁慈的踐行之 中,而仁慈的責任涵蓋了從最低到最高的一切社會地 位。與世隔絕之人將無以踐行仁慈。只有在最艱苦的奮 鬥中與同胞接觸,他們才能找到踐行仁慈的機會。因 此,那些想要遺世獨立之人,無疑剝奪了自己達成圓滿 的最強大手段;因為他們只想到自己,他們的一生是自 私的。(參見第五章第 26 節)

所以,你們不要幻想時時與我們通靈,時時出現在 主面前,時時身裹苦行衫 [a],滿面覆塵灰。切記,切記! 你們當應世人所需,樂世人所樂,只是,這種快樂絕不 能在思想上或行為上冒犯上帝,也不能令愛你和引導你 之人蒙羞。上帝是仁愛的,他會賜福給一切有愛心的良 善之人。(守護靈性,波爾多,1863 年)



對肉體與靈性的照顧


11. 道德上的圓滿在於肉體上的苦行嗎?要回答這個 問題,不妨來看看基本的原則:首先有必要根據身體的 健康和疾病狀況對肉體加以照顧,這對於靈魂——即肉 體內的囚禁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要讓這一囚禁 者生存,四處行走,甚至產生自由的幻覺,其肉體必須 是健康的,擁有良好傾向,且充滿活力。讓我們做一個 比較,假設肉體和靈魂都處於完美狀態,在天賦與需求 方面如此迥然不同的二者之間應當如何保持平衡呢?

這裡存在著兩種相互對立的體系:一種是想要打倒 肉體的禁欲主義者,另一種是想要打倒靈魂的唯物主義 者——這兩種形式都是暴力的,二者在愚蠢性上可謂不 相上下。在這兩大群體的旁邊,擠滿了無數漠不關心之 人,他們既無信念,亦無同情,甘於平淡,且樂在其 中。如此一來,智慧何在?生活的科學何在?全然沒 有。如果沒有靈性主義來幫助那些研究這一問題的人, 沒有靈性主義來揭示肉體與靈魂之間的關係,告訴人們 肉體與靈魂是互相需要的,那麼這一重大問題可能至今 仍未得到徹底解答。所以,既要愛你們的靈魂,也要關 心你們的肉體——它是靈魂的工具。罔顧自然的需求, 意味著罔顧上帝的律法。不要因為你的自由意志所犯的 錯誤而去懲罰你的肉體,因為這無異於摔了跟頭就怨馬 難騎。倘若你一邊折磨自己的身體,一邊仍一如既往地 自私傲慢,或不知善待他人,這樣的你會趨於圓滿嗎? 當然不會,圓滿並不在於此,它完全在於靈性的自我改 進。對肉體加以管教、克制、懲戒和約束:這是使它順從於上帝意志的唯一途徑,也是通向圓滿的唯一途徑。 (喬治斯,守護靈性,巴黎,1863 年)



____________________
[a] 採用粗布或動物毛製成的衣服或內衣(苦行時所穿的粗糙衣服)。——譯者 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