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書 以靈性主義為依託

Allan Kardec

返回菜單
第十章: 仁慈之人受到祝福

■ 寬恕他人,上帝才會寬恕你 ■ 與對手和解 ■ 上帝最悅納的獻祭 ■ 眼裡的刺和樑木 ■ 不要評判他人,上帝就不會評判你們; 讓無罪之人扔第一塊石頭 ■ 靈性所傳教義 .寬恕罪過 .寬容 .是否可以允許責難,發現缺點或評論他人的罪行?



寬恕他人,上帝才會寬恕你


1. 仁慈之人受到祝福,因為上帝會施予他們憐恤。(《馬 太福音》第 5 章第 7 節)


2. 如果你們寬恕別人的過錯,你們在天之父也會寬恕你們 的過錯。如果你們不寬恕別人,你們在天之父也不會寬恕你們 的過錯。(《馬太福音》第 6 章第 14 節至第 15 節)


3. 如果你的兄弟虧待了你,不要聲張,只在你倆之間指出 他的錯誤。如果他聽得進你的話,你就挽救了你的兄弟。彼得 走上前來問:“主,如果我的兄弟不斷虧待我,我要原諒他幾 次呢?七次夠嗎?”耶穌說:“我告訴你,不只七次,而是七 十個七次。”(《馬太福音》第 18 章第 15 節和第 21 節至第 22 節)


4. 仁慈是對溫柔的讚美,因為不懂仁慈之人,亦無法 做到溫和寧靜。仁慈在於不念舊惡和寬恕過錯。心懷仇 恨和怨念,意味著這個靈魂既不先進也不偉大。不念舊 惡是不懷記他人對自己的侮辱,這是高級的靈魂特有的品質。有的人總是焦慮不安、滿腹狐疑、憤氣填胸;有 的人則冷靜沉著、性情溫柔、心懷仁慈。

那些說“我永不饒恕”的人有禍了,因為他們即使 不被別人定罪,也一定會被上帝定罪。倘若一個人不能 寬恕別人的錯誤,又有何權利祈求自己的錯誤得到寬恕 呢?耶穌說要寬恕別人,不只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 意在教導我們,仁慈是沒有限制的。

儘管如此,寬恕有可能表現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方 式:一種偉大而崇高,慷慨大度、別無用心,小心翼翼 地維繫對方的自尊與情感,即使對方理當受責;另一 種,被冒犯者——或自認為被冒犯者——在寬恕對方的 同時卻附加屈辱的條件,施加沉重的壓力,這種寬恕並 不能安撫對方,只會激怒對方。這種人若對他人施以援 手,絕非出於仁慈,而是出於炫耀,目的在於告訴全世 界:“看,我多慷慨!”此情此景之下,雙方怎能真誠 和解?當然不能,這與慷慨大度無關,不過是滿足驕傲 的自尊心罷了。一個人在爭論中若更多地表現出和解的 意願,說明其靈魂更無私、更仁慈、更偉大,這樣的人 總能贏得公正之人的情感共鳴。


與對手和解


5. 如果你的仇人要和你打官司,趁著還在路上的時候,趕 快和他交朋友,否則,他會把你交給法官,法官又會把你交給 看守,然後,你又會被投進監獄。我實話告訴你們,除非你償 還了最後一分錢,否則你別想從監獄裡出來。(《馬太福音》 第 5 章第 25 節至第 26 節)


6. 踐行寬恕和仁善,除了會產生道德上的影響,還會 產生身體上的影響。我們知道,死亡並不能將我們從敵 人手中解救出來。滿懷仇恨、一心復仇的靈性常常追索 糾纏那些對其懷有敵意之人;諺語有言:“禍根拔掉, 禍害消除,但此話用在人身上並不貼切。邪惡的靈性等 待著那個人,希望他的邪惡被囚禁在肉體裡,不那麼自 由,這樣才能更容易折磨對方,打擊其利益,傷害其至 親。通過這一事實,不難看出招致糾纏的主要原因,尤 其是涉及鎮壓和佔有的,情況更為突出。因此,被糾纏 和被附身之人幾乎總是被報復的受害者,而這種報復很 可能由他們之前自身的行為導致。上帝之所以允許這種 行為,是為了懲罰他們所犯之罪,或者即使他們未曾犯 罪,卻因拒絕寬恕而缺乏包容和仁慈。因此,一個人若 想心安理得地期待來世,最重要的是儘快彌補自己對他 人犯下的過錯,原諒自己的敵人,以便在死前消除一切 可能導致紛爭的動機,消除一切出於不良居心的因由。 如此一來,一個人可以把這一世界的頑敵變成另一世界 的好友——或者至少讓自己站在善的一方——上帝不會 允許寬恕之人成為復仇的目標。耶穌建議人們儘快與自 己的對手和解,這並不僅僅是為了緩和今生的矛盾,更 是為了防止來世的糾纏。“除非你償還了最後一分錢, 否則你別想從監獄裡出來”,耶穌這句話中所指的前提 條件其實是,除非你完全符合上帝的公正。



上帝最悅納的獻祭


7. 因此,當你向祭壇獻供品時,如果想起有人與你不和, 你應該先把供品放在祭壇前,去和那個人言歸於好,然後再來 獻供品。(《馬太福音》第 5 章第 23 節至第 24 節)


8. 耶穌之所以說:“去和那個人言歸於好,然後再來 獻供品”,這是在教導世人,最取悅天父的獻祭是不怨 不恨的獻祭;在得到上帝的寬恕之前,必要先寬恕他 人;若對他人犯下了過錯,則必要先彌補。唯有如此, 獻上的供品才能取悅上帝,因為供品來自於清除了一切 惡念的內心。耶穌之所如此具象地闡述這條戒律,是因 為猶太人慣於供奉物質祭品。他這樣說只是為了隨鄉易 俗。基督徒從不供俗物,不獻俗禮,而是進行靈性上的 獻祭;故而這條戒律具有更重大的意義。他們將自己的 靈魂奉獻給上帝,所以其靈魂必須得到淨化。他們進入 了耶和華的聖殿,就要留下一切仇恨和怨念,拋卻一切 攻擊他人的惡意。只有這樣,他們的禱告才會被天使帶 到永恆者的腳前。這正是耶穌教導我們的:如果你想討 上帝的喜悅,就應先把供品放在祭壇之前,去和他人言 歸於好,然後再來獻供品。



眼裡的刺和樑木



9. 為何你只看見朋友眼裡有刺,卻看不見自己眼裡的樑木 呢?既然你眼裡有樑木,怎麼能對你的朋友說“讓我來把你 眼中的刺挑出來”呢?你這個虛偽的人啊,還是先移去你自己 眼中的樑木吧,然後,你才能看清楚,把朋友眼裡的刺挑出 來。(《馬太福音》第 7 章第 3 節至第 5 節)


10. 人類的缺點之一就是只看到別人的罪惡,看不見 自己的過錯。要對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須以鏡為鑒, 自立於己身之外,站在他人的角度問:如果我看到別人 做我正在做的事,我會怎麼想?可以肯定的是,人們之 所以掩飾自己的道德缺陷和身體缺陷,皆因虛榮心作 祟。從本質上來說,這一錯誤有悖仁慈律法,因為真正 的仁慈是謙遜的、純樸的、不帶偏見的。高傲的仁慈不 過是無稽之談,因為這兩種情感會相互抵消。事實上, 一個愛慕虛榮之人如何能做到一方面自高自大、目空一 切,一方面又克己守心地指出他人之好,而非他人之 壞,去滅自己威風,出他人風頭呢?如果說虛榮傲慢是 諸多惡習的根源,那麼它自然也是對諸多美德的否定。 任何一種行為的基礎和動機幾乎都可以歸結為虛榮傲 慢。這就是為何耶穌將此作為人類進步的一大主要障礙 而要與其鬥爭到底。



不要評判他人,上帝就不會評判你們;
讓無罪之人扔第一塊石頭



11. “不要評判他人,上帝就不會評判你們。因為你們用 怎樣的方式評判他人,上帝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評判你們。你 們用什麼尺度衡量他人,上帝也會用同樣的尺度來衡量你們。 (《馬太福音》第 7 章第 1 節至第 2 節)


12. 律法師和法利賽人帶來一個被捉住的通姦女子,讓她 站在人們面前,然後對耶穌說:“老師,這女子在通姦時被我 們抓住。摩西在律法中命令,我們應該用石頭砸死此類人,你 看現在怎麼辦?”他們這是在試探耶穌,好找藉口來指責他。 耶穌俯下身,開始用手指在地上寫字。他們還是不停地問他, 他直起身來對他們說:“你們當中誰沒有罪,誰就可以第一個用石頭砸她。”然後,他又俯下身在地上寫字。聽了這話,從 年長之人開始,一個個都走開了,最後只剩下耶穌一人和站在 他面前的女子。

耶穌直起身來對她說:“婦人,他們在哪裡?沒人給你定 罪嗎?”她說:“先生,沒有。”耶穌說:“我也不會給你定 罪。你走吧,以後不要再犯罪了。”(《約翰福音》第 8 章第 3 節至第 11 節)


13. 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就當向她扔第一 塊石頭。”這句箴言指出,寬容是一種責任,因為沒有 誰不希望自己也能得到寬容。寬容使我們認識到,我們 不能寬於律己,而嚴以待人,也不能為自己開脫而責備 他人。在責備他人之過前,應先自我審視,以己度人。

責備他人的行為或有兩個動機:一是譴責惡行,二 是詆毀受到批評之人。後一種動機是不可原諒的,因為 它是一種誹謗,是惡意的。前者或有可能值得稱讚,有 時甚而是一種責任,因為這有一定的好處,而且若非如 此,邪惡在社會中將永遠無法受到限制。此外,幫助他 人進步難道不是一個人的責任嗎?所謂盡信書不如無 書,故“不要評判他人,上帝就不會評判你們”,這一 原則從絕對意義上來說是不正確的。

耶穌不可能禁止對罪惡的譴責,因為他自己也是這 麼做的,並曾對此進行過明確表述。他的意思其實是 指,是否有權譴責他人取決於譴責者所擁有的道德權 威。一個人譴責他人,自身卻犯有罪過,說明此人並無 這樣的權威;更何況它還剝奪了約束的權利。此外,一 個人潛意識中往往並不願意尊重和自願服從於那些擁有 任何權威之人,反而會去違反權威者實行的律法和原則。神的眼中沒有合法的權威,除非那是建立在善行的 典範之上。這也正是耶穌此話所強調的意思。



靈性所傳教義
寬恕罪過



14. 我應該原諒我的兄弟姐妹多少次?不是七次,而 是七十個七次。這是耶穌的教誨之一,是最應觸動你心 靈,最振聾發聵的一句話。這一憐憫之辭如此簡單,如 此凝練,又如此偉大,其與耶穌對門徒所寄予的期望有 異曲同工之妙。耶穌——正直無私地——回答彼得說: 你要無限地寬恕;哪怕屢屢受到虧待,也要原諒每一個 罪行;你要教導你的兄弟姐妹忘卻自我,讓他們免受攻 擊、惡行和侮辱的傷害;你要保持一顆溫良謙恭之心, 不要去度量你的善意;總而言之,你要為別人做你希望 天父為你所做之事。上帝不是經常原諒你嗎?他是否會 計算他寬恕你罪過的次數?

所以,聽聽耶穌的回答,然後像彼得一樣,把這句 話用到自己身上。用你的愛去寬恕、寬容,要仁慈、大 度——甚至慷慨。施捨他人,因為耶和華必報答於你; 寬恕他人,因為耶和華必寬恕於你;要謙卑,因為耶和 華必會讓你高升;要恭順,因為耶和華必會讓你坐在他 右邊。

親愛的人們,去研究和評論我以天父之名對你們說 的這些話吧,散發著天國榮光的耶和華始終守護著你 們,以仁愛之心繼續履行他於十八個世紀前就已開始的 不被感激的使命。因此,要寬恕你們的兄弟姐妹,因為你們自己也需要被寬恕。如果他們的行為對你本人造成 了傷害,那麼寬容這一行為所修積的功德與罪行的嚴重 性是成正比的,這也是你要寬容待人的另一個原因。如 果他人所犯之過錯微不足道,那麼寬恕這樣的過錯便不 能修功積德。

哦,靈性主義者們,永遠不要忘記,無論是言語上 還是行動上,都要寬恕別人的錯誤——這絕非空話。假 如你自稱是一個靈性主義者,就必當如此;忘掉他人對 你做的壞事,只想想自己能做的好事。凡是踏上這條路 的人,即使在思想上也不能有所偏離,因為他們必須對 自己的思想負責,任何想法都逃不過神的眼睛。因此, 要清除你心中的怨恨情緒。上帝知道每個人內心深處都 在想些什麼。一個人每天晚上睡覺前如果能說:我對我 的鄰居毫無惡意,那麼他就是有福之人。(西緬,波爾 多,1862 年)


15. 寬恕敵人,是為了自己能獲得寬恕;寬恕朋友, 是為了證明彼此的友誼;寬恕過錯,是為了表明自己已 變得更好。因此,我的朋友們,寬恕他人,上帝才會寬 恕你,倘若你嚴厲苛刻、僵化頑固,對小錯小過也不依 不饒,又怎能指望上帝給予你更多寬容呢?哦!禍哉, 那些說“我永不饒恕”之人,因為他們所說的是自己的 罪過。而且,誰知道你在自我審視之時,不會發現自己 就是那個挑釁者?誰知道在一場以針刺開始,以破裂結 束的爭鬥中,你不是先出拳的那個?有沒有哪句冒犯的 話是你脫口而出的?你是否從頭到尾都做到了必要的節 制?誠然,如果對方反應過度,那錯在對方,但正因如 此,你才要去寬容,如此一來,你便無可指摘。假設你在某種情況下真的受到了冒犯,誰能說你沒有通過報復 使事情進一步惡化呢?誰又能說你沒有將原本不必記掛 於心之事變成一場激烈的爭吵呢?如果應當由你去阻止 這一結果而你沒有,那你必然應受責備。最後,即使我 們假設你完全無可指摘;在此情況下,如果你表現出仁 慈,便能修積更大的功德。

不過,寬恕可能表現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一種 是嘴上的寬恕,另一種則是發自內心的寬恕。許多人對 他們的敵人說“我原諒你”,但看到對方遭受不幸,內 心深處仍會感到一種不可宣之於口的快樂,心想他們活 該。有多少人說“我可以原諒”,然後會加上一句: “但我永遠不會和解;我這輩子再也不想見到那個人 了。”這難道就是《福音書》上所說的寬恕嗎?當然不 是。真正的寬恕——基督教的寬恕——是指不念舊惡、 不記舊仇的寬恕。唯有這種寬恕才能修積功德,因為單 純的表面功夫是不會讓上帝滿意的。上帝會探究人心靈 深處和最隱秘的思想。沒有人能用浮誇的言語和虛浮的 外表欺騙他。完全而絕對地寬恕罪過,是偉大的靈魂具 備的特點;怨恨則永遠是卑劣的低階靈魂擁有的標誌。 不要忘記,真正的寬恕取決於行動,而非展現於語言。 (使徒保羅,里昂,1861 年)



寬容


16. 靈性主義者們,今天,我們想和你們談一談寬 容。這種感情如此甜蜜友愛,每個人都應對他人秉持這 種情感,但真正做到的卻寥寥無幾。

寬容是指不要一心只盯著別人的缺點看,即使看到 了,也要避免隨意談論或對外宣揚。相反地,寬容是對 他人的缺點隱而不宣,即使有人惡意揭發,寬容也總有 理由為之辯解——這裡所說的是合理可信的真正理由, 而非表面行開脫之辭,背地裡卻耍花招,恨不得人盡皆 知。

寬容是從不介意他人過錯——除非可輔而改之—— 而且還要盡可能小心勸解。既不發驚世駭俗之言,也不 吐凌辱責備之語;只給予忠告,而且通常悄然為之。每 當你批評他人時,從你的話中能得出什麼結論呢?你只 一昧譴責他人,自己卻從未言行一致,比起有罪之人, 你更應受到指責。人啊!你們何時才會懂得去評判自己 的內心、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為,而不再一心只惦念 他人的所作所為呢?你們何時才會懂得用嚴厲的目光去 審視自己呢?

所以,人當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要記住,上帝會 對每個人做出最後的審判,他能洞悉每個人內心的隱秘 想法,因此,他常常寬恕你所譴責的錯誤,或譴責你所 原諒的罪過,因為他洞悉到每個行為背後的動機;別忘 了,那些大聲指責他人之人,很有可能犯過更嚴重的錯 誤。

朋友們,你們要懂得寬容,因為寬容會讓人愉悅、 使人平和、令人振奮,而嚴厲則會讓人沮喪、使人疏 遠、令人憤怒。(約瑟夫,守護靈性,波爾多,1863 年)


17. 寬容對待他人的錯誤,無論這個錯誤是什麼;切 莫嚴辭厲色地評判他人,除非這關乎你自身的行為。耶 和華必像你寬容他人一樣寬容你。

對強者,要支持:鼓勵他們堅持不懈。對弱者,要 扶助,向他們展示上帝的仁善,因為任何一個悔改,哪 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也不會被上帝忽略。讓每個人都能 看見悔改天使,看其展開潔白的羽翼,遮掩世人的罪 過,讓一切不潔之物遠離耶和華的視線。要理解天父無 限的仁慈,永遠不要忘記通過你們的思想,尤其是你們 的行動對他說:“請寬恕我們的過錯,就像我們寬恕冒 犯我們之人一樣。”要理解這些至理之言的意義;它們 不僅字面意思值得稱讚,其包含的教義同樣值得稱讚。

當你請求上帝寬恕自己時,你在祈求什麼呢?請求 他忘記你的過錯嗎?忘記你的過錯只會讓你一無所有, 因為如果上帝非要讓自己忘記你的過錯,那麼他就不會 懲罰你,但同樣也不會獎賞你。你不會因未行之善而得 賞賜,更不會因已行之惡而得賞賜,那些罪過已被遺 忘。請求上帝寬恕你的罪過,是在請求他的恩典,讓你 不再重蹈覆轍,讓你獲得迷途知返所需的力量,讓你能 以順從和仁愛的方式進行懺悔和贖罪。


在寬恕他人時,不要僅僅滿足於為他人的過錯遮上 一層面紗;因為這樣的面紗對你的雙眼而言通常是透明 的。寬恕他人的同時,還要給予他人仁愛;你希望天父 如何對你,你就要如何對他人。用純潔的仁愛取代污濁 的憤怒。以身作則,宣講耶穌教導你們的無限仁慈;傳 仁慈之道,就像他投生為人,道身於世,便以俗身凡眼 去看待世人,及到拋卻俗身,失了凡眼,仍繼續以靈眼去看待他人一樣。效仿他樹立的神聖榜樣;追隨他跋涉 的神聖道路:它將帶你前往避難之所,在歷經掙扎之 後,你將在那裡得到安息。你要像他一樣,背負起你所 有的十字架,在深思熟慮之後,勇敢無畏地登上你的加 略山:山頂之巔,便是榮耀之地。(讓,波爾多主教, 1862 年)


18.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對自己要嚴格,對待別人的 缺點卻要寬容。這樣做是進一步踐行神聖的仁慈——儘 管鮮有人會這樣做。你們每個人都要棄惡從善,要改過 自新,要糾正惡習。每個人都背負著或輕或重的負擔, 但要登上進步的頂峰,就必須擺脫這些負擔。既然如 此,為何你們又總是對他人吹毛求疵,對自己卻熟視無 睹呢?你們何時才能不再去注意他人眼裡的刺,而一再 忽視那致你失明、使你墮落的樑木呢?要相信你的朋 友,相信靈性。世間男女大都傲慢自大,自以為美德加 身、功德蓋世、無人能及,除自己之外,餘者無不愚昧 無知、錯誤多多,定會在審判日受到上帝的懲罰。真正 的仁慈展現的是一種溫遜謙卑的品質,其在於不單單著 眼於他人外在的缺點,而更看重他人內在的善行與美 德,因為即使人心是一個腐敗的深淵,也總會有幾個隱 秘的角落,散落著些許美好情感的種子和靈性本源的火 花。

哦,這就是靈性主義,是帶給人安慰和福賜的學 說,凡瞭解這一學說並聽取耶和華之靈的有益教誨之人 都會獲得幸福!這些話將為世人照亮前進的道路,激勵 世人跋涉前行,為世人指明達成目標的方法:博恩廣 施、心懷仁慈、善待他人;換言之,就是要對所有人仁慈,要愛上帝勝過一切,因為對上帝的愛涵蓋了所有責 任,一個人若不踐行仁慈,就不可能真正地愛上帝。 (迪費特,納韋爾主教,波爾多)


是否可以允許責難,發現缺點或評論他人的罪行?


19. 就因為人無完人,所以就沒有人有權利譴責他人 了嗎?

當然不是,因為你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為所有人的進 步努力,尤其是那些託付於你們之人。但你們在指責他 人時應懂得適可而止,且應心懷善意,而非像通常所做 的那樣,以詆毀他人為樂。後者的批評是充滿惡意的; 而前者的批評是一種責任,需要盡可能謹小慎微才能做 到仁慈。此外,批評他人時也應審視自我,問問自己是 否當得起更多。(聖·路易士,巴黎,1860 年)


20. 發現他人並未顯露出來的缺點,並且未能使他人 從中受益,這種情況是否應當受到譴責?


一切皆取決於意圖。當然,於惡處見惡行,這其實 無可非議。若處處只見善不見惡,也委實不妥:這種錯 覺不利於人類的進步。真正的錯誤在於,以揭發他人的 過錯來不必要地貶損對方的公眾形象。還有一種方式是 心懷惡意,以抓住他人把柄為樂,這也應當受到譴責。 反之亦然,當我們為罪惡遮上一層面紗,不讓其公之於 眾,目的是為了自我反省、自我改進,即以此為鑒,避 免重蹈他人的覆轍。此外,對於道德學家而言,這種觀 察難道不是大有助益嗎?如果不研究模型,道德學家們 又如何能描繪人類的缺陷呢?(聖·路易士,巴黎,1860 年)


21. 在某些情況下揭露別人的罪行有用嗎? 這個問題非常微妙,為此,人們必須對仁慈二字擁 有充分的瞭解。如果一個人的缺點只對其本人有害,那 麼揭露這些缺點毫無益處。但如果這些缺點可能對他人 造成傷害,就最好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重,而不是只單 考慮個人的利益。根據具體情況,戳穿虛偽和揭露謊言 可能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因為讓一個人跌倒,總比 任其禍害他人要好。針對這種情況,必須懂得權衡利 弊。(聖·路易士,巴黎,186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