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下父母和孩子 4. 每個為了跟隨我而撇下房屋、離開父母、兄弟、姐妹、 孩子或土地的人,都將會獲得百倍的報償,並且得到永生。 (《馬太福音》第 19 章第 29 節)
5. 彼得又說:“您瞧,我們撇下了一切,跟隨了您!”耶 穌於是對他們說:“我實話告訴你們吧:事實上,所有為了上 帝王國的緣故,而離開他們的家園、妻子、兄弟、父母和孩子 的人,將會在今世得到更多,並且在來世享有永恆的生命。” (《路加福音》第 18 章第 28 節至第 30 節)
6. 還有一個人說:“主啊,我將跟隨您,但是,請先讓我 回去向我的家人告別。”但是耶穌對他說:“手扶犁耕作,卻 又朝後看的人,對神的國是不合適的。”(《路加福音》第 9 章第 61 節至第 62 節)
如果對於詞語沒有爭議,我們就得來探究一下這些 話語所表達的思想,很顯然:來世的利益應放在人類利 益和各種考量因素之上,因為這樣的思想才符合耶穌教 義的本質,而拋棄家庭的理念則是對耶穌教義的否定。
除此之外,那些宣揚為了祖國而不惜犧牲個人利益 和家庭情感的箴言,我們見得還少嗎?有誰會責怪一個兒子離開他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妻子和孩子去保 衛他的國家?相反地,他為了履行職責而拋下家庭的溫 馨和愛情的甜蜜,這難道不是修功積德之事嗎?如此看 來,有的職責是高於其他一切的。難道法律沒有規定, 女兒離開父母去與丈夫團聚是一種義務嗎?儘管這世間 有許多令人肝腸寸斷,卻又不得不為的分離,情感卻並 未因此而破裂。距離不會減少對父母的尊敬關懷,也不 會減少對孩子的呵護關愛。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是 從字面上來理解(除了“恨”一詞),這些話語也既不 是對孝敬父母這一誡命的否定,也不是對父母慈愛這一 情感的否定——如果按照其精神上的含意來理解的話, 就更是如此。這些話語旨在運用誇張的手法來表達關注 來世的責任有多麼迫切。此外,在某一個文化或時代 中,由於風俗習慣的緣故,家庭連結關係相對較弱,所 以它們受到的衝擊小於在一個道德水準更高的文明中所 受到的衝擊。這種連結關係在早期文化中顯得較為薄 弱,後來則隨著情感和道德意識的發展而逐漸加強。分 離本身就是進步的必要條件;它既存在於家庭中,也存 在於文化中,如果沒有相互交融,沒有相互融合,分離 也必將退化。這是自然法則,既有利於道德的進步,也 有利於身體的發育。
在這裡,我們只是從世俗的觀點來對這些問題進行 探討。靈性主義使我們能夠從更高層次來看待這些問 題,它揭示了真正的情感連結存在於靈性之間,而非肉 體之間;揭示了這樣的連結既不會因為分離——甚至不 會因肉體的死亡而被打破;以及揭示了通過靈性的淨 化,真正的情感連結會在靈性生命中得到加強: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真理,因為它為人們承受生活的世事變遷 賦予了極大勇氣。(參見第四章第 18 節和第十四章第 8 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