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根據對事實的觀察和靈性自身的證實,我們發現,一 些低級靈性常常借用名人和受人尊敬的偉人之名來抬高 自己。那麼我們又怎樣才能確定那些自稱曾是蘇格拉底、 凱撒大帝 、查理曼大帝 、芬乃倫 、拿破崙 、華盛頓等人的 靈性前世的確是這些人呢?提出這個問題的甚至不乏一 些靈性主義學說的虔誠信奉者 。他們認同靈性的干預和顯 靈 ,但對於我們如何鑒定靈性的身份卻表示了疑問 。的確 , 要進行這種鑒定確實不易 。不過 ,儘管我們無法以一種與 備案登記證明一樣有效的方式來判定其身份 ,但至少可以 根據某些跡象進行推斷。
對於我們熟悉的人(例如:親戚或朋友,尤其是他們 剛剛去世時),當其靈性顯現出來時 ,他們的語言通常與 我們所熟悉的特徵完全一致 。這本身就表明了其身份 。當 這些靈性談及私事或提起那些只有參與者才知道的家庭 事務時,即使還有其他什麼疑慮,也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一個兒子幾乎不可能弄錯自己父親或母親說的話;反之, 父母也不太可能分不清自己孩子說的話 。在這些親人的招 魂過程中 ,有時會發生一些極不尋常的事情 ,使得即使最 疑心的人也不得不信服 。冥頑不化的懷疑論者常常為一些 意想不到的發現而震驚。
這種通靈的另外一種方式往往足以驗證某個靈性的身 份 :書寫 。正如我們之前所講的那樣 ,一個靈媒的書寫筆 跡通常會因被召喚的靈性而相應變化 。每次和同一個靈性 交流時 ,其筆跡都是完全一樣的 。在涉及最近亡故人士的 案例中 ,已有無數次證明 ,通靈的筆跡與此人生前有著驚 人的相似之處——我們甚至還見到過完全相同的簽名 。不 過,我們並未將這一事實作為一個規則或常態進行引用。 我們只是說它值得注意。
只有當靈性達到一定純粹度時,才不受到任何物質的 影響 。只要他們還沒有完全去物質化 (這是他們所採用的 表達方式),就仍會保留他們在世時的大部分想法 、喜好 和特性,這也是確認其身份的另一種方法。最重要的是, 我們的確通過大量細節實現了對其身份的確認 ,但只有專 注和持續的觀察才能做到這一點 。我們曾觀察過一些生前 曾為作者的靈性 ,他們會討論自己的作品或學說 ,贊成或 批判其中的某些部分 ,有的甚至還記得其生前或死時一些 無人知曉或者鮮為人知的場景 。這些跡象至少可作為證明 身份的典型證據 ,這也是在涉及抽象問題時唯一可以使用 的證據。
既然在某些情況下能夠從一定程度上確認被召喚靈性 的身份 ,那麼在其他情況下也沒有理由做不到這一點 。對 於亡故時間較長的人 ,儘管我們不能沿用同樣的方法鑒定 其身份,但總歸可以根據他們的語言和性格來進行推斷; 也就是說 ,一個正直高尚之士的靈性永遠不會像一個乖張 或邪惡之人一樣與人交流 。至於那些自詡為名望之士的靈 性 ,很快就會因其自己說的話和箴言露出馬腳 。例如 ,有 個靈性自稱是芬乃倫[e] ,卻不小心違背了常識,也缺乏良 好的道德風範 ,所以馬腳也就自己暴露了出來 。但是 ,如 果他的思想表述始終是純粹的 ,沒有自相矛盾之處 ,而且 與芬乃倫的高尚品格也很相符 ,那就沒有理由懷疑這個靈 性的身份 。若非如此 ,人們就會認為 ,一個以宣揚道德正 義的靈性,很有可能只是在玩一套偽裝的把戲。
經驗告訴我們 ,“物以類聚 ,靈以群分”——相同學識和 性格的靈性以及生前擁有相同情操的靈性 ,他們總是會以 團體或家庭的形式聚集在一起 。因此 ,靈性的數量是無法 估算的 ,我們還遠未認識所有的靈性——他們當中的大多 數仍是籍籍無名的 。所以 ,像芬乃倫一樣的靈性 ,他既有 可能是冒芬乃倫之名而來 ,也有可能是被芬乃倫派遣而來 , 即相當於芬乃倫的代表 。究其原因 ,一則可能是他認為這 個靈性與自己很像 ,可以代他行事 ;二則 ,他認為只有在 報上名字以後 ,才能讓我們專注於自己的想法 。不管怎樣 , 這個靈性是不是芬乃倫本尊 ,其實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 他能像芬乃倫本人一樣談論高尚的事情 ,那他就是一個善 靈 。他使用什麼名字並不重要 ,這只不過是我們用來堅定 某種想法的常用手段罷了 。但在親人的招魂事件中 ,這種 情況又有所不同 ,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 ,其身份可以通過 這樣或那樣的明顯證據來確認。
不可否認,靈性的替代很有可能引發諸多誤會,從而 導致錯誤的產生 ,甚至往往造成欺騙 。這就是靈性主義在 實踐中所面臨的困難之一 。但是 ,我們從未說過這是一門 輕鬆簡單的科學 ,或者說是一門毫不費力就能掌握的科學 ——它和其他任何一門科學都是一樣的 。我們不得不反覆 強調 ,靈性主義是需要持續學習和長期鑽研的 ,因為靈性 現象的出現並不取決於我們的意願 ,我們只能等待它自發 出現 ,尤其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候 。對於細心和耐心的觀 察者來說 ,事實依據還是相當豐富的 ,因為他們能夠發現 無數細微的特徵差異 ,在他們看來 ,這些差異雖然細微如 髮,卻明亮如光。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科學的其他分支: 一朵花 ,膚淺的觀察者只看到它美麗的外表 ,而植物學家 卻從中發現了值得思考的寶庫。
___________
[e] 弗朗索瓦·芬乃倫 (François Fénelon, 1651–1715 年)法國神學家和作家 。——譯者 按。